《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梢蛇
实际拼音:
Huánɡ Shāo Shé
生境分布:
广西。
《中华本草》:黄梢蛇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药志》
实际拼音:
Huánɡ Shāo Shé
英文名:
Indo-Chinese rat snake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yas korros(Schlegel)
原形态:
灰鼠蛇,体细长,全长可达2m。头及体背灰黑色、灰棕色或灰褐色何等后部及尾部背鳞鳞缘黑褐色,互相交织成细网纹唇缘及腹部淡黄色,颊鳞2-3;眶前鳞1(2),有1眶前下鳞,眶后鳞2(3);颞鳞2(1-3)+2(1-4),上唇鳞3-2-3(4-2-3)式。背鳞平滑,15-15(13)-11行;腹鳞156-184;肛鳞2分,尾下鳞109-154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212-16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区,常见于水稻田边、河边、路旁及杂草乱石处,以蛙、鸟、鼠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肝;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饮。
《中药大辞典》:黄梢蛇
出处:
《广西中药志》
实际拼音:
Huánɡ Shāo Shé
原形态:
全长120~160厘米。眼大,瞳孔圆形。颊鳞3片,少数2或4片;上唇鳞8片,偶为7或10片,第4、5片入眼。眼前鳞2片,眼后鳞2~3片。前颞鳞2片,个别的1片;后颞鳞2片,体鳞光滑,或在体后中央有少数几行起棱,颈部鳞列为15行,亦有个别为14、16、17或19行者,体中部为13行,少数14~15行。肛前鳞11行,腹鳞160~169片,尾下鳞103~126对。体背面暗灰色,各鳞片边缘暗褐色,中间蓝褐色。自体的前部起,由各鳞中间的蓝褐色前后相连而成蓝褐色纵走线。腹鳞淡黄色,各鳞二侧蓝灰色,至尾部而呈暗褐色。
生境分布: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