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型肝炎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答:乙肝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者实施严格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多为婴儿受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阻断率超过90%。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的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并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另外,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

    2、哪些人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答: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肝瘤及其并发症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是否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综合考虑“HBV-DNA”、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即肝脏穿刺检查)这三项检查的结果。

    第1条——HBV DNA阳性:“大三阳”病人的病毒DNA数量达到105拷贝/毫升,“小三阳”病人的病毒DNA数量达到104拷贝/毫升,该数值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依据。

    第2条——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此时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最好时机。

    第3条——肝脏明显损伤甚至肝硬化。转氨酶虽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但肝穿发现肝脏有明显的炎症及肝纤维化也需要抗病毒治疗。有部分病人虽然没做肝穿,但出现明显肝硬化表现,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明显下降,甚至肝癌也需抗病毒治疗。

    3、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哪些?

    答:抗病毒治疗方案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干扰素为主的注射治疗,另一类是以核苷类药物为主的口服药物治疗。这两大治疗方案各有优缺点,对患者也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适应症及细节应就诊咨询专业医师

    口服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能够获得的几种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口服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服用,患者不能随意停药,从而减少耐药的发生
 

    50岁的张先生近几年反复出现肝脏不适,易疲劳,小便颜色发黄,肝功能转氨酶明显升高,多次在省城几家大医院检查,却发现所有的肝炎标志物都呈阴性,排除病毒性肝炎的可能,长期吃药症状也不见好转,心理包袱很重。最后他来到长沙市传染病医院,检测发现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水平非常高,进一步肝脏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在肝细胞找到了“真凶”——乙肝表面抗原,被确诊为慢性隐匿性肝炎。

    隐匿性乙型肝炎是指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但血清或肝组织中乙肝病毒DNA(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有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体(抗-HBe)或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但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隐匿性乙型肝炎客观存在,且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在肝脏疾病病因学诊断、献血安全和器官移植接受者的乙肝病毒(HBV)感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基因变异、HBV低水平复制、基因整合、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和分泌被抑制等有关。临床上对于乙肝标志物呈阴性,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不要轻易排除乙肝,建议使用更敏感的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方法、21nx.com肝穿活检肝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隐匿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并科学治疗。
 

    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来说,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无疑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她们既要注意自身的健康,又要避免将乙肝传染给下一代。那么,乙肝孕妇如何才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呢?

    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韩国荣介绍,新婚夫妇在婚前要进行乙肝检查,无论男女任何一方患有乙肝,都应进行积极治疗。待乙肝病毒DNA(HBV-DNA)降为阴性无传染或病情稳定后方可结婚育子。而孕前母亲如能成功地将乙肝疫苗免疫至抗体出现,即乙肝表面抗体(HBsAb)达到400单位以上时,此时就是最佳怀孕时期,可有效地保护孕妇和新生儿,从而减少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

    韩国荣主任医师提醒乙肝孕妇应注意以下事项:

    1、乙肝孕妇怀孕期间要定期到指定医院进行孕期检查,包括肝功能系列指标、血常规、B超等,了解肝脏变化情况。如果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身体感到特别难受,就应该经产科和传染科大夫共同会诊后,决定是否要继续妊娠

    2、父亲或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所生新生儿除按规定注射乙肝疫苗外,还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1个月分别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次100国际单位,以期更好地得到保护。

    3、孕期中,自孕7个月开始每个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可有效中和孕妇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进一步加强孕妇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同时减少乙肝病毒父-母-婴传播的机会。

    4、乙肝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包括自我保健和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有无胎儿异常和产科异常情况,有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等并发症发生

    5、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注意饮食营养,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询问 :“我都打完三针乙肝疫苗了,为什么还没有产生抗体?检验结果是不是有误差?”

    注射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 免疫反应太弱

    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抗体,以至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仍未能发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次。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猪苓多糖、卡介苗等,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 已发生隐匿性感染

    如按规定时间接种后仍不产生表面抗体,则可应用PCR(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

    乙肝家族史或经常和乙肝患者接触的人,应特别注意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乙肝患者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即便是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这可能与母体孕期宫内感染乙肝病毒和遗传因素有关。对此家长勿须惊慌,也不要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肝功能变化至关重要。

    ◆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

    有晚期肾病、器官移植、滋病感染等类似情况的人不易产生抗体。

    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其生物特性有了新的变化,可使乙肝疫苗无法发挥作用。另外,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所不同。亚型种类有多种,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的病毒亚型而设,所以难免有顾及不到的亚型,如果是较为罕见的病毒亚型,乙肝疫苗也不会有保护作用。 

    ◆ 检测方法不精

    实际已产生抗体,但因检测方法不精确而致结果阴性。因为某些常规检测方法的不先进或不灵敏而得出假阴性结果。这时应当用最灵敏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来重新检测。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