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
肛周脓肿 三招消、托、补
22-07-22
浏览 588
肛周脓肿即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般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中医称之为肛痈。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老年、儿童时有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发病急,初期可以保守治疗,但也要做好手术的思想准备。 三招消、托、补 中医很早对肛周脓肿就有了认识,提出“醇酒厚味,勤劳辛苦,湿热瘀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致生肛痈”的发病机制,还提出以“消、托、补”三法指导肛周脓肿各个阶段的治疗。 早期多实证、热证,局部质硬、热甚,应用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的消法治疗。临床采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萆薢渗湿汤等方辨证加减口服,用黄柏、石膏、青黛、地龙做成散剂,再用清水调成糊状外敷、灌肠,可极大地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并促进脓熟破溃。 中期也就是成脓期,局部痛如鸡啄,按之有波动感,此时肉已腐,脓已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内服透脓散清热解毒透脓,外治宜切开充分排脓,使毒邪及时地随脓液排泄于外。 在脓腔破溃及手术后应用托法,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量黄芪托毒外出,创面用红油膏引流;在保证充分引流的情况下,用香油把黄柏、石膏、青黛、地龙的散剂调成糊状外敷,促进排脓和红肿尽快消失,缩短愈合时间。 小儿多数能自愈 中医认为,小儿肛痈多因胎毒未清,湿热之毒内伏,内伏外发而为本病。西医认为,婴幼儿肛门括约肌较松弛,肛管较短,在腹泻和擦大便时,易致肛管直肠黏膜外翻,肛腺易被细菌感染,继发肛周脓肿。其次,婴幼儿在子宫内雄性激素过高,导致肛门产生异常腺体,这些腺体感染后形成肛周脓肿。再者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外伤、异物都可导致肛周脓肿。 婴幼儿肛周脓肿多表现为小儿大便时哭闹,甚至哭闹不止或伴发热,肛旁红肿,触摸时哭闹加重,甚至有小便不畅、不愿吃奶,一般男孩发病的几率较大。患儿早期不主张过早做根治手术。由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发病情况有其特殊性,一过性发达的肛腺可随发育逐渐萎缩,所以多数小儿肛周脓肿能够自愈。若肛瘘已形成,应及早手术,防止肛瘘感染或蔓延至肛门括约肌。 孕妇别用禁忌药 孕妇患有肛周脓肿是件棘手的事儿,有诸多的顾忌,但若不尽早治疗,任其发展对胎儿更加不利。孕妇患有肛周脓肿后,原则上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注意中药中不要使用三棱、莪术、大黄等妊娠期禁忌的药物。 在未成脓的感染初期,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可用陈皮、贝母、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水煎服;将黄柏、石膏、青黛的散剂水调后外敷。脓成熟后及时切开引流。用单味生黄芪水煎口服,可提高机体抵抗力,托毒外出,可以不用抗生素。(李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