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老师存有下面一则案例,耐人寻味:
刘某,女,32岁。2010年10月29日初诊于他医。
主诉:咳嗽、气短1周。伴有痰白胸闷,纳食欠佳,消化不好,大便干(1次/日)。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
处方:杏苏散加减。苏梗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蝉衣10克,云苓18克,枳壳10克,川朴10克,浙贝母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百部15克,桑白皮10克,前胡9克,生甘草6克,炒莱菔子30克,生姜2片,大枣3个。3剂,水煎服,日1剂。
2010年10月31日,服上方后咳嗽、气短不减,经人介绍就诊于高建忠老师。
主诉:咳嗽、气短10天。呈阵发性,痰不多,咽痒不利。纳可,便调,口干不喜饮,胸闷,无汗,畏寒。舌质暗,舌苔薄白,脉细弦缓。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生麻黄3克,桂枝3克,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9克,姜半夏9克,生白芍12克,全瓜蒌15克,生甘草3克。3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1剂气短无,3剂咳嗽止。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面对两位医生,主诉都是咳嗽、气短。从医生的角度来“听”,内容却不尽相同。
前医“听”到了咳嗽忽视了气短,“听”到了痰白忽视了胸闷。运用脏腑辨证,病位在肺,辨证为风寒犯肺,肺气失宣,痰浊上扰之证。有是证,用是方,处方杏苏散也在情理之中。
老师在伴随症状中“听”到该患者的咳嗽呈阵发性,并且伴有气短、胸闷。老师考虑到了风邪、寒饮,选用了小青龙汤。
分析辨证过程,前医或许这样辨:见脉浮,此有表邪。症见咳嗽,为肺失宣降。究竟何气使然,令肺失宣降?医见咳痰色白,非热邪。且当时已近10月之末,处霜降之后,立冬之前,秋凉渐冷。故辨为风寒犯肺,令肺失宣降。加之患者平素纳食欠佳、消化不好,致令痰浊内生,趁肺失宣降之时,寻机上犯,方用杏苏散加减。
老师这样辨证:咳嗽伴咽痒不利,考虑有风邪。舌暗、脉细弦主饮停,饮郁。气短胸闷为胸阳不展。有畏寒,而判定饮为寒饮。口干为肺不布津,不喜饮为寒饮内停。治疗当以温散肺家寒饮为法。考虑咳嗽呈阵发性,夹有寒饮,可选用小青龙汤。
用方证对应的思维凭直观感觉很容易辨证为小青龙汤证。唯一不太支持的是,小青龙汤证当有清稀痰,而不是“痰不多”。但采用方证排除法,如果找不到较小青龙汤证更为合适的方证时,可以辨为疑似小青龙汤证,先试用小青龙汤治疗以观变化。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