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紫竹根
出处:
《草木便方》
实际拼音:
Zǐ Zhú Gēn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紫竹的根茎。全年可采。
原形态:
紫竹,又名:乌竹(《汝南圃史》),黑竹(《草木便方》),水竹子。
秆高3~5米,亦有高至7~10米者,直径2~4厘米,圆筒形,或分枝只节间具纵长沟槽,幼时绿色而于箨环下具白粉,以后则渐变为棕紫色乃至棕黑色;秆环隆起;箨鞘绿褐色或绿红褐色,具细长纵脉,无毛或其上部疏生小刺毛及紫色细斑,顶端两侧具有深紫色之箨耳,耳上有紫色须毛;箨叶短小,绿色,有皱折。主枝一般呈黑色或淡墨色,或具黑斑。叶2~3片生于小枝顶端;叶鞘长2~3厘米,无毛或具微毛,鞘口幼时具灰褐色繸毛数枚。叶舌背面具微毛,叶片甚薄,细长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收缩为长1.5~3毫米之叶柄,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带白色,具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缘有小锯齿或一边平滑。小穗丛扇形,常2~4枚聚生于最后小枝之顶端,基部托以4~6枚苞片,小穗丛中有被微毛的膜质鳞片,小穗含3~4花,细长形,长14~20毫米,其顶生花常退化;颖1~2片(在顶生小穗则缺如);外稃(第一花者)遍体生有微毛,先端锐尖;内稃,遍生微毛,先端有2齿裂;鳞被3片,卵形,常大小不等;花药灰白色,成熟后垂至花外,子房呈圆锥形,平滑,有光泽,具柄;花柱1,顶端生有柱头3枚。笋期4~5月。花期7月。
生境分布:
通常栽培于庭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中华本草》:紫竹根
出处:
出自于《草木便方》;《竹谱详录》:紫竹,出江浙、两淮,今处处有之。如SHENG竹、淡竹、苦竹,或大或小,但色有浅深,通名紫竹。,有初绿而渐紫者,有笋出即紫者,世共谓之紫竹。根亦紫色,节节匀停。《新安志》曰:紫竹所之益繁,谚云:一年青,二年紫,三年不斫四年死。
实际拼音:
Zǐ Zhú Gēn
英文名:
rhizome of Black Bamboo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紫竹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ostachys nigra (Lodd.ex Lindl.)Munro[Bambusa nigra Lodd.ex Li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紫竹 高大竹类。竿高4-10m,径可达5cm,幼竿绿色,密被细柔毛及白粉,箨环有毛,一年生以后的竿逐渐先出现紫斑,最后全部变为紫黑色,无毛,中部节间长25-30cm;竿环与箨环均隆起。箨舞鞘背面红褐或更带绿色,通常具微小的深褐色斑点,此斑点在箨鞘上端常常密集成片,被微量白粉及较密的淡褐色刺毛;津耳长圆形至镰形,紫黑色,边线生有紫黑色繸毛,箨舌拱形,紫色,边缘生有纤毛;箨片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绿色,但脉为紫色。末级小技具2-3叶;叶耳不明显,有脱落性鞘口繸毛;叶舌稍伸出;叶片质薄,长7-10cm,宽约 1.2cm。花枝呈短穗状,长3.5-5cm,基部托以4-8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4-6片,除边缘外无毛或被微毛,叶耳不存在,鞘口繸毛少,数条或无,缩小叶细小,通常呈锥状或仅为一小尖头,亦可较大而呈卵状被外形,每片佛焰苞腋内有互1-3枚假小穗;小穗披针形,长1.5-2cm,具2-3朵小花,小穗轴具柔毛;颖1-3片,偶可无颖,背面上部多少具柔毛;外稃密生柔毛,长1.2-1.5cm;内稃短平外稃;花药长约8mm;柱头3,羽毛状。笋期4月下旬。花期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多有栽培。
资源分布:在湖南南部与广西交界处尚可见有野生的紫竹林。
性味:
辛;淡;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