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红升丹
实际拼音:
Hónɡ Shēnɡ Dān
生境分布:
红升丹主产于四川重庆、陕西西安、山东济南、吉林。其他地区亦可制造。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用红升丹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7种细菌在培养皿中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7种细菌对红升丹均为高度敏感,红升丹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据测定,红升丹对常见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杀灭效力比杀菌力强的消毒剂石炭酸还大100倍以上。其抑菌作用机理是因为汞的化合物能和病原微生物呼吸酶中的巯基(-SH)结合,使其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动力,从而使病原微生物陷于窒息状态而死亡。而且汞离子能与细菌体内蛋白生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使细菌被杀死。
2. 毒性:用花生油调配红升丹呈混悬液,每组小鼠16只,给药剂量按30mg/kg等比级数1.5倍递增,经口灌胃。用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为120.98 ± 1.71mg/kg,属中等毒性药物;在切掉大白鼠全层皮肤的2cm×2cm创面上撒布红升丹干粉4小时后,血脑、肝、肾等组织的含汞(Hg)量明显升高,内脏组织的含汞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递增,以肾脏含汞量最多,其次为肝、血脑,各组各项含汞量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升丹蓄积系数为5.3,属轻度蓄积,但已和中度蓄积系数相临界。在蓄积毒性实验后,对存活的心、肝、肾、脑等脏器组织进行病检观察,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浊肿、坏死等病理改变。其原理是因为汞是一种原浆毒,与体内各种蛋白酶的巯基(-SH)具有特异性亲和力,能抑制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汞,可与体内蛋白形成疏松的蛋白化合物,使细胞发生各种营养不良性改变,甚至坏死。汞可通过肾、肝、结肠粘膜排泄,主要以肾脏为主,占汞全部吸收量的75%,汞由肾脏排泄时,会抑制实质细胞巯基酶系统的活性,故急性中毒者可见肾肿大,皮质增厚,肾小管上皮肿大坏死。
炮制:
此丹的处方与制法,历代医家均有所不同。基本原料为水银30g,火硝60g,白矾15g,雄黄15g,朱砂6g,皂矾18g。制作步骤:先将火硝、二矾研碎,加火酒两许,炖化,待干即研细,另将余药研细,再一同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入阳城罐中,上以铁盏盖严,用纸条密封,并以盐泥或煅石膏以水调封固。然后用炭火烧炼盛药之罐。先用底火煅一炷香(约l小时),再用半罐火煅一炷香,最后用平罐火再煅一炷香。去火。煅时频用冷水拂拭覆盖罐口之铁盏。俟冷开罐,附着于铁盏下之红色结块即是红升丹,刮下置有色瓶中存贮。罐下残余物质即“灵药渣”,又称“红粉底”。上述升炼方法系疡科习用之法。近时大量制造时,改用平底铁锅代替阳城罐,用煤火代炭火。
性味:
辛;热;有大毒
归经:
脾;肺经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或与其他药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插入疮口。内服:0.03-0.06g, 装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