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华本草》:红升丹

实际拼音: Hónɡ Shēnɡ Dā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银、火硝、白矾朱砂雄黄皂矾制炼而成的红色氧化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布: 红升丹主产于四川重庆、陕西西安、山东济南、吉林。其他地区亦可制造。
性状: 性状鉴别 为橘红色的结晶体粉末或块状。质重,无臭,微带金属性涩味。遇强光及热能逐渐析出水银而变成黑色,成为剧毒品。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氧化(HgO),其中含约92.12%,尚含少量二硫化砷(As2S2)。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用红升丹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7种细菌在培养皿中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7种细菌对红升丹均为高度敏感,红升丹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据测定,红升丹对常见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杀灭效力比杀菌力强的消毒剂石炭酸还大100倍以上。其抑菌作用机理是因为的化合物能和病原微生物呼吸酶中的巯基(-SH)结合,使其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动力,从而使病原微生物陷于窒息状态而死亡。而且离子能与细菌体内蛋白生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使细菌被杀死。

2. 毒性:用花生油调配红升丹呈混悬液,每组小16只,给药剂量按30mg/kg等比级数1.5倍递增,经口灌胃。用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为120.98 ± 1.71mg/kg,属中等毒性药物;在切掉大白全层皮肤的2cm×2cm创面上撒布红升丹干粉4小时后,血脑、肝、肾等组织的含(Hg)量明显升高,内脏组织的含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递增,以肾脏含量最多,其次为肝、血脑,各组各项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升丹蓄积系数为5.3,属轻度蓄积,但已和中度蓄积系数相临界。在蓄积毒性实验后,对存活的心、肝、肾、脑等脏器组织进行病检观察,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浊肿、坏死等病理改变。其原理是因为是一种原浆毒,与体内各种蛋白酶的巯基(-SH)具有特异性亲和力,能抑制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可与体内蛋白形成疏松的蛋白化合物,使细胞发生各种营养不良性改变,甚至坏死。可通过肾、肝、结肠粘膜排泄,主要以肾脏为主,占全部吸收量的75%,由肾脏排泄时,会抑制实质细胞巯基酶系统的活性,故急性中毒者可见肾肿大,皮质增厚,肾小管上皮肿大坏死。

鉴别: 不溶于水及乙醇,能溶于稀盐酸和稀硝酸。放在片上烧,则红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冷后又恢复原色;其盐酸溶液,通硫化氢,生成黑色硫化沉淀。加碘化钾溶液,即可生成红色碘化沉淀。
炮制: 此丹的处方与制法,历代医家均有所不同。基本原料为水银30g,火硝60g,白矾15g,雄黄15g,朱砂6g,皂矾18g。制作步骤:先将火硝、二矾研碎,加火两许,炖化,待干即研细,另将余药研细,再一同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入阳城罐中,上以盏盖严,用纸条密封,并以盐泥或煅石膏以水调封固。然后用炭火烧炼盛药之罐。先用底火煅一炷香(约l小时),再用半罐火煅一炷香,最后用平罐火再煅一炷香。去火。煅时频用冷水拂拭覆盖罐口之盏。俟冷开罐,附着于盏下之红色结块即是红升丹,刮下置有色瓶中存贮。罐下残余物质即“灵药渣”,又称“红粉底”。上述升炼方法系疡科习用之法。近时大量制造时,改用平底锅代替阳城罐,用煤火代炭火。
性味: 辛;热;有大毒
归经: 脾;肺经
功能主治: 拔毒提脓;去腐生肌;杀虫燥湿。主疔疮痈疽;瘘管窦道;瘿瘤瘰疬乳癌乳痈;疥癣;湿疹;毒;一切顽疮久溃不敛;晦暗紫黑;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或与其他药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插入疮口。内服:0.03-0.06g, 装胶囊。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一般不宜内服。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近口、眼、乳头脐中等部位不宜用;疮面过大时亦不宜用,以防蓄积中毒。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禁用。

1.《串雅内编》:“升丹外科要药,不能不用,然总宜陈至五七年者方可用。且须少用为妙。如系背疮及胸腹诸疮之溃大者,更须慎用,往往有疮未愈,而升药热毒攻入腹内,以致口干喉破者,人多不知也。”2.《矿物本草》:“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净者,不宜再用;孕妇及肝、肾功能差者忌用;过敏者忌用。”

复方: 本品炼制时,“结胎”在下,“丹”升于上,其色鲜红,故名红升丹大升丹,系与红粉(小升丹)相对而言,其升炼方法与主治病症虽与红粉相似,而去腐生肌之力则更胜一筹,故名。
各家论述: 红升丹去腐生新,功胜红粉:1.高秉钧:“升者春生之气。既可去腐,又可生新。”(《谦益斋外科医案》)2.顾世澄:“红升丹不独提脓,且能生肌,如疮毒淌水者用之,次日即转稠脓。此丹功效,用之一面提脓,一面长肉,肌肉长平,仍以此丹上之,即可结疤收口,首尾并用,所以为神也。""阳城罐升炼红升丹,名曰大升,不比三仙丹、小升力单,只可施于疮,若痈疽大证,非大升不能应手。”(《疡医大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