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飞天蠄蟧
实际拼音:
Fēi Tiān Qín Liáo
原形态:
多年生树形蕨类,高3~8米,棕榈状,幼苗似金毛狗脊。主干直立,高1~3米,粗壮,深褐色或浅黑色,外面坚硬,有老叶脱落留下的痕迹;药材断面近圆形,沿边缘有一圈形似新月形的维管束。叶簇生于干顶;叶柄及叶轴密被棘刺;叶片巨大,长1~3米,三回羽裂,羽片矩圆形,长30~50厘米,中部宽13~20厘米,羽轴下面无毛(下部有疏刺),上面连同小羽轴疏生棕色卷曲有节的毛,小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泡状的鳞片,沿汁脉下面有疏短毛,小羽片羽裂几达小羽轴;裂片披针形,短尖头,有疏锯齿,细脉均为2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分叉点上凸起的囊拖上,囊群盖近圆球形,膜质,下位,初时向上包被囊群,成熟时裂开,压于囊群下或几消失。
生境分布:
多生于山谷、溪边及林下潮湿地。分布于台湾、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性味:
微苦,平。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茎内汁液搽患处。
制剂:
飞桃冲剂:取飞天蠄蟧1两,五指毛桃1.5两,胡颓子叶5钱,山白芷(羊耳菊)3钱,鱼腥草8钱,加水煮沸4小时,过滤,滤液浓缩成浸膏状;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状,加淀粉,制成颗粒,60℃烘干,过筛,分装,每包6克。
复方:
慢性气管炎:飞桃冲剂,每次3克,每日2次,20天为一个疗程。
《中药大辞典》:飞天蠄蟧
出处:
《岭南采药录》
实际拼音:
Fēi Tiān Qín Liáo
原形态:
大型蕨类,主干高达2~6米,深褐色或浅黑色,外皮坚硬,有老叶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叶丛生于主干顶端;叶柄和叶轴粗壮,深棕色,有密刺;叶片巨大,纸质,长1~3米,3回羽状分裂,羽片长矩圆形,先端长渐尖,长30~50厘米,中部宽13~20厘米,羽轴下面无毛,但下部有疏刺,上面连同小羽轴疏生棕色卷曲有节的毛,小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泡状的鳞片;小羽片羽裂几达小羽轴,裂片披针形,短尖头,有疏锯齿。叶脉分叉。孢子囊群生子小脉分叉点上凸起的囊托,上,囊群盖近圆球形,腆质,初时向上包被囊群,成熟时裂开。
生境分布:
生长于溪边、林下或草丛中。分布于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台湾。主产广东、广西。
性状:
干燥的主干呈圆柱形,直径约12厘米,表面棕色,全体有排列较整齐的叶柄痕;每一叶柄痕近圆形,直径约3~4厘米,下方有凹陷,边缘有多数排列紧密的叶迹维管束,中间亦有叶迹维管束散在。断面中空,周围的维管束排成折叠状,形成隆起的脊和纵沟。质坚硬。
化学成分:
根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外用:煎水洗或取鲜汁擦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