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进之。

歌曰中虚不运聚成痰。二(两)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参乃水饮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盖因自吐出水后虚气作满。脾弱不运而设也术切

  十枣汤


(见上。)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主之。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男按。凡人将咳之顷。喉间似哽非哽。似痒非痒。若有若无者。皆饮气干之也。饮气一干十枣百日败名喻云。咳嗽必因于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

即无尤易支饮

  小青龙汤


(见上。)咳逆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枣汤专主内饮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涤内饮。为内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

  桂苓五味甘草汤


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此汤治其气冲。(按面如醉气冲时复冒。似少阴阴阳不交之症。学人可于临症时参辨之则可。)桂枝茯苓(各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青龙却碍肾元亏。(肾元亏而误服之。则动冲任之火。致变为以下诸证。)上逆下流又下。在阳无主。如电光之闪烁无定。)味用半升苓四。甘三扶土镇冲宜。

男元犀按。仲师五味子必与干姜同用。独此方不用者。以误服青龙之后冲气大动。取其静以制动。故暂停不用也。尤云。苓、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治(服前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此汤主之。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冲气低时(得苓之力而低。)咳(寒饮渍肺则咳。)满(寒饮贮胸则满。)频。

前方去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方能泄胸中之满而止咳也。)姜辛三两根据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治(服前药)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半夏五味(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咳满平时(咳满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饮余邪。(渴者以辛姜之热动增男元犀按。前言气冲。是真阳上奔。必用、苓招纳之。此言气冲。是热药鼓之。只用半夏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治(服前药)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肺气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人遂。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咳轻呕止肿添加。面肿须知肺气凝。前剂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规绳。

男元犀按。形气肺也。肺主皮毛。为治节之官。形肿者。肺气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重伤津液也。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面热如醉火邪殃。(胃热上冲熏其面。)前剂仍增三两黄。驱饮辛温药一派。别能攻热利。滞于外而(从咳逆倚徐忠可云。以上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如醉亦不去。何也。盖以二味最能泄满止咳。

汤可无比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上。)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汤主之。

犀在直趋庭闻训曰。此一节与上文似不相属。而不知先生治咳。着眼在水饮二字。故于完篇阴小青有寒而化导能以楮地黄丸

  外台防己黄汤


(见湿病。)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为和。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