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传承人,四川省第四、五批名中医,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疾病。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兹举其验案一则如下。   谢某,男,16岁,于 2015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患有面颈部重度痤疮4年余,经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体型偏瘦,面颈部散在痤疮,最大约5×5毫米,痤疮部位皮肤发红,局部可见脓疱,伴有疼痛,纳谷佳,寐可,小便调,大便1天1~2次,质地时干时稀,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   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小柴胡汤清胃散加减。柴胡20克,黄芩30克,桂枝5克,赤芍15克,黄连12克,石膏 30克,升麻30克,夏枯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皂角刺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茯苓15克,丹参30克,防风20克,辛夷10克,千里光15克,14剂,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分3次饭后温服,忌辛辣饮食。   二诊(2015年12月5日):面部脓疱较前减少,余症如前,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微滑,于一诊处方中加入桃仁10克,继服14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5年12月19日):面颈部痤疮较前减少,最大处的痤疮减小为2×1.5毫米,皮肤较前转淡,脓疱消失,疼痛感也较前减轻,大便调,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但结合舌脉来看,患者目前体内湿偏重,故于二诊方中加入薏苡仁20克,服14剂。煎服法同上。2016年5月20日随访,症状大为改善。   按:患者面颈部痤疮并伴有脓疱当属于西医重度痤疮。处方依据《伤寒论》第219条中“三阳合病……面垢……”的描述。患者目前的痤疮以面部为主,且三阳经脉之气皆上承于面,痤疮部位皮肤发红,局部可见脓疱,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宗《伤寒论》辨证为三阳合病,选用小柴胡汤清胃散加减。《汤头歌诀》载:“清胃散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胃热。”加入石膏既暗合《汤头歌诀》之旨,又暗合白虎汤之意;加入少量桂枝通络,加赤芍血分凉血活血,加夏枯草散结消疮、皂角刺消肿排脓、紫花地丁清热凉血消肿、千里光清热消疮、丹参凉血消痈;宗《喉科家训》把主治头面风热或颊项痰毒、风热牙痛牛蒡解肌汤中的夏枯草换做防风,故加入防风辛夷以升散面部游离之伏火;最巧妙之处在于方中加入清热解毒利湿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湿茯苓健脾利湿,一是防药物败胃,二是给邪气以出路。   二诊:患者服药14剂后,药已见效,考虑患者久病存瘀,故加入桃仁以祛瘀。三诊:患者服药28剂后,痤疮范围及大小均较前明显缩小,脓疱消失,药已中的,但结合当前舌脉来看,患者湿象渐显,故加入薏苡仁20克以加强祛湿之力。(王小兵)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