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白背三七

出处: 《云南中草药
实际拼音: Bái Bèi Sān Qī
别名: 大肥牛(《广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广西药植图志》),土田七(《广西中药志》),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云南中草药》),大绿叶接骨丹(《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菊科植物白子菜根茎。秋、冬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白子菜,又名:鸡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块状。茎紫红色,被短毛。叶根生;长卵形成矩圆状倒卵形,长9~15厘米,宽8厘米,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尖,有时有两耳,叶缘具不规则缺刻及锯齿,并有灰白色短缘毛,上面绿色,秃净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脉上较多,下面浅绿色或紫红色,主脉突出,上被疏短毛,网脉干时呈黑色;叶柄短或无。花茎根出,疏被短毛。头状花序顶生,数朵,径1~1.5厘米;总2轮,缘状披针形,外轮短,疏寓,内轮覆瓦状排列,倍长于外轮,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状,金黄色;雄蕊5,花药联合,内藏,着生于冠管的1/2处;雌蕊花柱细长,外露,柱头2裂。瘦果成熟时深褐色,有线条,冠毛白色。花期春束至冬初。
生境分布: 喜生于潮湿的阴地上。分布台湾至华南。西南一带。
性状: 根茎肥大、肉质,呈团块状,径2~3厘米,新鲜时灰黄色,侧生茎芽多枚,短圆锥状,有的可见环节。折断面灰白色。产广西等地。
性味:

甘,凉。

①《广西药植图志》:"味甘,性凉。"

②《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咸微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消肿。治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痈肿,烫伤。跌打损仿,刀伤出血。

①《广西药植图志》:"煮汤内服,凉血解毒;捣烂外敷跌打伤消肿散瘀;又用以敷热痈,散痛消肿。经九蒸十晒,浸酒或煎汤服补血。"

②《云南中草药》:"清热消炎,舒筋活络。治骨折外伤出血,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疮痈,消肿散毒:土生地雾水葛等分。捣烂敷。(《广西药植图志》)

②治烫火伤、刀伤:大绿叶根粉,加糖调成糊状,包患处。(《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跌打损伤土生地荆芥等分。捣烂,好炒敷。(《广西药植图志》)

备注: 本植物的茎叶(白背三七茎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中华本草》:白背三七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实际拼音: Bái Bèi Sān Qī
英文名: root and rhizome of Divaricate Gynura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nura diuaricata (L.) DC. [G. oualis DC.; G.pseudo-china (L.) DC.]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白子菜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块状,坚实,具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常常紫红色;被白以柔毛。单叶互生,多聚生于茎的下部,稍厚,略带肉质;茎下部叶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卵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有时有两耳,边缘有粗锯齿和白色睫毛,齿尖有腺体,两面具柔毛,有短叶柄;茎上部叶的边缘有时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成扩展的伞房花丛,黄色;总1列,总片膜质,总基部有数枚小片;全为管状花,冠管上部膨大,先端5齿;雄蕊5;花柱先端分成2条,有细长钻形附器。瘦果深褐色;冠毛多数,白色。花期5-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疏林下或栽培于农舍附近田边地角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块状,具细长须根。茎圆柱形,棕紫色,被短毛,叶互生,多皱缩,完整叶片呈长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有时有两耳,叶缘具不规则缺刻及锯齿,上下表面均具柔毛。有时可见头状花序或总。瘦果深褐色,冠毛白色。气微,味淡。
性味: 味辛;淡;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止痛;止血。主咳嗽疮疡;烫炎伤;跌打损伤风湿痛;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图志》:煮汤内服,凉血解毒;捣烂外敷跌打伤消肿散瘀;又用以敷热痈,散痛消肿。经九蒸十晒,浸酒或煎汤服补血

2.《云南中草药》:清热消炎,舒筋活络。治骨折外伤出血,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