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鸭肫衣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Yā Zhūn Yī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状:
干燥砂囊内壁,呈类圆形盘片状,如鸡内金而较厚,表面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质松,断面角质。气腥,味微苦。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钱。
《中华本草》:鸭肫衣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实际拼音:
Yā Zhūn Yī
英文名:
Membrane of duck gizzard
原形态:
家鸭,家禽。嘴长而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用面如舟底。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枚。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且叫声嘶哑。脚矮,前3趾有蹼,后1趾略小。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碟形片状或破碎,厚约1.5mm,外表面暗绿色或黄棕色,内表面黄白色,皱纹粗且少,近边缘有沟纹。质硬,断面角质。气腥,味微苦。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6g;研末,1.5-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