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鹤虱风

出处: 《分类草药性》
实际拼音: Hè Shī Fēnɡ
别名: 野萝卜(《分类草药性》),山萝卜(《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全草。6~8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胡萝卜(《救荒本草》)

二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茎直立,表面有白色粗硬毛。根生叶有长柄,基部鞘状;叶片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或披叶形;茎生叶的叶柄较短。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有粗硬毛,伞梗15~30枚或更多;总片5~8,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边缘膜质,有细柔毛;小总片数枚,不裂或羽状分裂;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朵,花小,白色、黄色或淡紫红色,每一总伞花序中心的花通常有一朵为深紫红色;花萼5,窄三角形;花瓣5,大小不等,先端凹陷,成一狭窄内折的小舌片;子房下位,密生细柔毛,结果时花序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折,双悬果卵圆形,分果的主棱不显著,次棱4条,发展成窄翅。翅上密生有钩刺。花期5~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路旁、山沟、溪边、荒地等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根富含胡萝卜素,并含挥发油。挥发油中主成分为蒎烯、柠檬烯、胡萝卜醇、胡萝卜次醇、细辛醚、细辛醛等。根中尚含胡萝卜酸。叶含多量胡萝卜素,可作为制取胡萝卜素的原料;尚含胡萝卜、吡咯烷。花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_二葡萄糖甙、芹菜葡萄糖甙。又含大量苹果酸。
药理作用: 胡萝卜及吡咯烷,无甚生理作用。胡萝卜素即维生素A元等,有营养价值,食入过多含胡萝卜素的植物,可发生所谓胡萝卜血症,即皮肤发黄,但对人体无害。曾有人报告,其提取物能收缩子宫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有小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分类草药性》:"杀虫,解烟毒,消肿,消气,化痰。"

②《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干病及痒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妇女气虚腹胀鹤虱风隔山撬。煎水服。

②治妇女干病:鹤虱风。童子鸡炖服。

③治湿热疮发痒:鹤虱风马桑叶千里光。煎水洗。(选方出《四川中药志》)


《中华本草》:鹤虱风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救荒本草》:野胡萝卜,生荒野中。苗叶似家萝卜,俱细小,叶间攒生茎叉,梢头开小白花,众花攒开如盖状,比蛇床子花头又大,结子比蛇床子亦大,其根比家萝卜尤细小。
实际拼音: Hè Shī Fēnɡ
英文名: Wild Carrot Fruit
别名: 野萝卜山萝卜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ucus carota L.

采收和储藏:6-7月开花时采收挖,去根,除去泥土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20-120cm。全株被白色粗硬毛。根细圆锥形,肉质,黄白色。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2-15mm,宽0.5-4mm,先端尖,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3-12cm;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而细长。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长10-55cm,有糙硬毛;总片多数,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长3-30mm;伞辐多数,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双悬果长卵形,长3-4mm,宽2mm,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化学成分:

叶含多量胡萝卜素(carotene),还含胡萝卜(daucine),吡咯烷(pyrrolidine)[1]。

花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daempferol-3-glucoside),山柰酚-3-二葡萄糖甙(daempferol-3-digucoside),芹菜葡萄糖甙(apigenin glucoside)[2],又含大量苹果酸(malic acid)[3]。

药理作用: 胡本品所含胡萝卜素即维生系原光等,有营养价值,食入过多含胡萝卜素的植物,可发生所谓胡萝卜血症(carotinemia),即皮肤发黄,但对人体无害。
毒性: 牻牛儿醇给于大口服,其半数致死量为4.8g/kg,兔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mg/kg。细辛醚给予豚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75ml/kg。
性味: 味辛;微甘;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 杀虫健脾利湿解毒。主虫积;疳积;脘腹胀满;水肿黄疸黄疸;烟毒;疮疹湿痒;斑秃
用法用量: 内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杀虫,解烟毒,消肿,消气,化痰

2.《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干病及痒疹。

3.《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