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十一节 紫绀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紫多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耳垂、颊部及指(趾)甲床等处最为明显。

一、常见病因和分类

(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当毛细血管中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g/100ml时,即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6容积/100ml 时,皮肤粘膜即可出现紫

1.中心性紫 此类紫是由心、肺疾病引起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其特点为全身性、且紫的皮肤是温暖的。可分为(1)肺性紫: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致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增多而出现紫。常见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阻塞、肺部疾病(肺瘀血肺水肿、肺炎肺气肿、肺纤维化等)、胸膜病变(胸腔大量积液、气胸等)。(2)心性混合性紫:由于体循环静脉与动脉血相混合,部分静脉血未经过肺脏进行氧合作用、而经由异常通路流入循环,如分流量超过输出量的三分之一时,即可出现紫。可见于法乐氏四联症等紫先天性心脏等。

2.周围性紫 特点是紫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如肢端、耳垂及颜面),皮肤是冷的,若经按摩或加温紫可消失,此点有助与中心性紫鉴别。常见于:(1)周围组织耗氧量增加;瘀血性周围性紫,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2)动脉缺血;见于严重休克时,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缺血缺氧,皮肤和粘膜呈青灰色。亦可见于小动脉收缩(寒冷时)、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

3.混合性紫 中心性与周围性紫并存,可见于心功能不全,因血液在肺内氧合不足及周围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内脱氧过多所致。

(二)异常血红蛋白血

1.药物或化学药品中毒所致血红蛋白症。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二价被三价所取代,而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血中高血红蛋白量达3g/100ml即可出现紫。可由于伯氨喹啉,亚硝酸盐;氯酸钾、磺胺类、非那西丁、苯丙矾、硝基苯、苯胺中毒所引起。紫的特点是急骤出现、暂时性、病情严重,若静脉注射亚甲蓝溶液或大量维生素C,紫可消退。分光镜检查可证明血中存在高血红蛋白。进食大量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也可出现紫、称为肠原性青紫是中毒性高血红蛋白血症的一种类型。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主要是服用了硫化物,在肠内形成大量硫化氢而产生硫化血红蛋白所致、临床上比较少见。

3.先天性高血红蛋白血症,自幼有紫,但无心、肺疾病存在。

二、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问诊时要注意紫出现的年龄,有无服用特殊药物及食物,心肺疾病史及伴随症状。如伴有高度呼吸困难的紫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紫明显而无呼吸困难者见于高血红蛋白血症;紫并杵状指(趾),说明紫严重、病程较长、主要见于紫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高血经蛋白症;急性紫伴衰竭状态或意识障碍,常见于某些药物或化学物品急性中毒、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不全;肢端紫常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及雷诺现象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