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源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太过,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所发挥,增补治疗脾不统血而致的下血、吐血。明代薛立斋《效注妇人良方》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二味药。清代汪切庵《医方集解》又扩展用于惊悸、盗汗、食少以及妇人经带崩漏诸症。该方由后世医家逐步完善,影响力在中药成方中并不多见。由于归脾汤能广泛用于心脾两虚、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心神不宁诸症,经查阅用此方治疗贫血的文献并不少见,运用此方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证因病化裁加减,既本乎原方用意,又不泥古、,妙在灵活运用。在归,脾汤之基础上,可加入制首乌、枸杞、阿胶作为基础方,既健化源,又补肾精,乃取精血同源之意,补精以生血;其次,合理处理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生血成,是故贫血不能仅单纯补血,而应酌以补气,故方中皆用大剂量黄芪、党参,以达益气生血之目的;另外,人体的气与阳同类相合,朱丹溪《格致余论》日“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对于久病气虚有寒的贫血患者,遵“少火生气”之旨,适当选加温阳之品,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患者,女,78 岁,3月初诊。以“全身疼痛,消瘦乏力1年余”为主诉,症见面色蜡黄,极度消瘦,周身疼痛难忍,手足心烦热,两颧发红,口干渴,失眠,小便黄,舌干红无苔,脉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56~'L;腰椎、骨盆X线片示:弥漫性骨质疏松,“水滴样”溶骨性损害。后经骨髓涂片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因其年龄偏大,家中经济条件有限,家属拒绝住院治疗,亦未输血,要求出院带中药回家服用。证属阴虚火旺,精血不足,治以滋阴降火,益气生血。方用:党参30克,黄芪40克,当归10 克,制首乌20克,阿胶15克 (烊化),枸杞15克,炒白术 15克,茯神10克,木香10 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 20克,鳖甲20克,龟板20 克,女贞子12克,柴胡10克,升麻8克,稀莶草20克。每日 1剂,水煎服。服6剂后复诊上述症状减轻,继续坚持服药3月余,诸症明显好转,复查血常规Hb 103e/L。
按:患者年迈体弱,面色蜡黄,极度消瘦,周身疼痛难忍,手足心烦热,两颧发红,口干渴,失眠,小便黄,舌干红无苔,脉沉细数,为阴虚火旺、气血不足的典型症状。用药酌加制何首乌、枸杞、阿胶三药,意在益养阴精以充血源;再加龟板、鳖甲、女贞子滋阴除热,使血免受火灼,配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减轻骨髓损害。妙在加用小剂量柴胡、升麻和大剂量稀莶草,透热止痛,寓意 “甘温除热”,对于虚劳重证确有明显疗效。 (张敏/文)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