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患者范某,女,49岁,前来求诊。

  主诉:睡眠多梦,心烦乏力,每日汗出不止,衣被尽湿,汗出以头面部为主,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倦怠无力。曾经中、西医治疗一年有余,诸医投以屏风补中益气汤等,药多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之辈,收效不明显。

  刻诊,观其面目稍有浮肿,其色少华,下肢略肿胀。舌淡红少苔,有齿痕,脉虚无力。

  家父诊后认为,此症为更年之期,阳气内虚,故卫外不固,津液失其常道,浮越而上,故发为头面汗出。治当温阳固表止汗。

  方药:附子9克,肉桂6克,山茱萸2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远志5克,炒酸枣仁12克,甘草5克,生姜3片,红枣5枚。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药后睡眠安好,汗出大减,精神好转。守方继服。患者前后服药12剂,一切安好,已无多汗,体渐康复。

  家父云:人身之气,寐行于阴,寤行于阳,阳衰于上,则津随阳虚外越。本例为阳虚自汗,但见身面浮肿,舌有齿痕,乃脾阳不振之兆。又兼身处七七,属肾阴虚衰之期,若继用补气固衰之法,已属鞭长莫及。若用壮阳,参、芪、术、枣补气,益后天阳气,阴得阳恋,自归本宅,汗可自止。因阳微失运,故以茯苓泽泻利水,使水入下窍而肿消。本案功在助阳,不可不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