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幼波治疗皮肤痒疹有较丰富的经验,临证常见的有风疹和湿疹,二者均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其病因与风、湿、热、毒有关。凡外受风邪而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之疹块,瘙痒、焮红,但不充水、不溃破者为“风疹”,古称“阅癗”,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荨麻疹”,古称“浸淫疮”。
中医学认为“无风无湿不作痒”,《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又“心主血”,故他认为此类疾患多为“湿热隐于血分,外受风邪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祛湿散风、活血凉血为主要原则。
基本处方:苦参10克,荆芥10克,蝉蜕6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防风10克。
方义:方中以苦参为君,此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杀虫作用。对于湿热蕴结而致的湿疹、风疹、皮肤湿疮等效果明显。荆芥合防风为散风之专药。荆芥长于透诊止痒,有理血作用,能清血分伏热,祛血中风邪,为风病、血病、疮病的常用药。防风以治风邪为擅长,与荆芥相伍,其祛风止痒作用更强。方中蝉蜕性味咸寒,有散热透疹之功,可防毒热内陷。用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凉血可清血之中之毒热,活血有助于散风。
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在治疗风邪所致的皮肤病时常加用活血药。其中赤芍对于热邪壅滞而引起的痛肿、疮毒,有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地肤子、白鲜皮为治疗皮肤病要药。其中地肤子苦寒降泄、清热化湿,既能通淋利小便,又可解毒除湿,对湿热皮疮、周身瘙痒之证效果显著。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化湿,为治热毒疥癣主品。
临证加减
皮疹流水、有渗出液:加茯苓皮15克,生姜皮6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生薏仁15克。皮疹以痒为主不流水:加忍冬藤30克,薄荷6克,红花10克。
患处红肿:加生地1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15克,重楼10克。若舌质红、患处焮热:加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
以上肢为重:加桑枝20克。下肢重:加川牛膝10克,汉防己10克。面部重:加白芷。
病案举例
武某,男,32岁,初诊日期:1980年3月1日。
主诉:全身起疹块瘙痒4年。
现病史:患者于1976年夏季淋雨,复受夜寒,随即感两下肢内侧作痒,搔之起疹块,呈片状分布,很快蔓延全身。某医院诊为荨麻疹。曾服用西药及注射针剂,仅暂时收效,未能根除。每遇天气变化,精神刺激以及大便干燥时均发作。
现症:全身起疹块、瘙痒难忍,以四肢内侧及胸背部为多,搔痕明显。因痒甚而不得安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缓。
组方:苦参10克,茯苓皮10克,荆芥5克,蝉蜕6克,薄荷5克,生地1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地肤子10克,忍冬藤15克,防风10克,酒大黄6克。
上方服3剂后,疹块已明显减少;续服7剂,皮疹全部消退,瘙痒已除。随访,未再复发。
湿疹
汪某,女,35岁,初诊日期:1980年8月29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溃破流水已7年。
现病史:患者于1973年开始感觉颈部皮肤瘙痒,散见针尖样丘疹,自1978年以后症状逐渐加重,皮肤瘙痒遍及全身,丘疹处多形成溃疡,溃破后流出透明状黏液,继而结成痂皮,愈后皮肤出现色素沉着。曾服激素、维生素,静脉点滴奴弗卡因以及中药治疗,均未能收效。
既往史:有神经衰弱及结肠炎病史。
现症:颜面、颈部及四肢皮肤有散在不规则的针尖样丘疹(摸不着)。溃破处流出黄色透明状黏液,刺痒难忍,影响睡眠,甚则不能正常工作。搔之则溃破渗水,数日后结成痂皮逐渐脱落,愈后遗有片状色素沉着斑。大便溏软,日解3次,腹部窜痛,小便量少不畅,纳食不香。月经量少,色紫红,带经一天多。经常头晕,睡眠多梦,面色晦暗无华。舌苔白腻,舌质暗红,脉沉滑。
组方:基本方去荆芥,加薄荷10克,黄柏10克,茵陈15克,生地10克,黄芩10克,重楼15克,生姜3克,连翘10克。
患者服上方21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瘙痒减轻,分泌物亦少,已能安睡和正常工作。又以原方化裁进10余剂,皮疹已基本不痒,尚有极少数疹点。其他一些均正常。继续服药观察以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皮肤湿疹痊愈,未再复发。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