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刺楸树根
出处:
《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
Cì Qiū Shù Gēn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淋洗。
《中华本草》:刺楸树根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
Cì Qiū Shù Gēn
英文名:
Root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
采收和储藏:多于夏末秋初采挖,洗净,切片或剥取根皮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化学成分:
根含多糖[1]。
性味:
味苦;微辛;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妇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