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牛脂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Niú Zhī
来源:
为牛抖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脂肪。
性味:
《纲目》:"甘,温,微毒。"
功能主治:
《纲目》:"治诸疮,疥癣,白秃。"
注意事项:
《纲目》:"多食发痼疾。"
《中华本草》:牛脂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实际拼音:
Niú Zhī
英文名:
Ox fat, Water Buffalo fat
别名:
牛、水牛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牛时取下脂肪,鲜用或熬后去滓用,亦可冷藏。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化学成分:
黄牛脂肪主要成分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及油酸(oleic acid)的甘油酯。不饱和酸绝大部分是油酸(oleic acid)。牛脂的脂肪酸组成:棕榈酸25%-32.5%,硬脂酸14.1%-28.6%,肉豆蔻酸2%-7.8%,油酸38.9%-49.6%,亚油酸(linoleic acid)1.1%-5%。不皂化物在1%以下。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肺;胃;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熬膏,9-30g。外用:适量,遨膏涂贴。
注意事项:
《纲目》:多食发痼疾。
各家论述:
《纲目》:治诸疮,疥癣,白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