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二章 头颈部


头颈部器官包括眼、耳、鼻窦、咽、喉、腮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X线检查可显示含气空腔及骨质改变,CT和MRI适于观察头颈部的软组织病变。

  第一节 眼


眼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眶内肿瘤的诊断和眶内异物的定位。一般先用眼眶平片检查。眶内肿瘤未引起眶骨改变前,平片检查难于确定有无肿瘤和肿瘤的位置,USG、CT与MRI诊断价值较大,但对肿瘤的性质较难判断。眶内异物定位则主要用平片。

一、X线诊断

眼眶检查用平片,不用透视。常用摄影位置有20[SB]0[/SB]后前位及53[SB]0[/SB]后前斜位,前者用于检查眶骨,后者主要用于检查视神经孔。这两个位置用于眼球突出或眶内肿瘤的检查。

眼眶平片应观察:眶窝大小与形状,眶壁,包括眶顶、蝶骨小翼、蝶骨大翼、眶上裂、筛骨纸板(图5-2-1)等和眶窝密度,上述表现在两侧眼眶基本对称。

正常眼眶

图5-2-1 正常眼眶(20[SB]0[/SB]后前位)

视神经孔:53[SB]0[/SB]后前斜位上,形近圆而略呈三角。边缘光滑整齐,密度较高。

眼眶病变有时与鼻窦或颅内病变有关,因此观察时也应注意鼻窦与颅骨情况。

(一)眼眶肿瘤 可分为:①眶内;②起于眶周;③颅内侵入眶内。临床上常有眼球突出,X线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眼球突出的病因,病变的位置、范围和性质。

眶内肿瘤的主要改变为眶骨变化和钙斑的出现,依其部位可大致作出定位诊断,并判断其来源,但估计病变的范围与性质则较为困难。常见以下改变。

1.眶窝增大 发生于眶内生长较久的肿瘤,多呈匀称增大。

2.眶壁改变 邻近眶壁慢性生长的肿瘤,也可出现局限性受压、变形或破坏缺损。泪腺肿瘤可引起泪腺窝局部扩大或局限性骨缺损。眼球后肿瘤可造成蝶骨大小翼的骨缺损。局限性骨增生见于脑膜瘤。

3.眶窝软组织密度增加与钙斑 密度增加是眶内占位病变常见表现,多均匀一致这一征象虽不具特征,但可与眶周或颅内病变引起的眼球突出鉴别。

眶内静脉曲张可出现多个小的边界清楚的圆形钙斑,即静脉石,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视网膜母细胞瘤、泪腺混合瘤、神经胶质瘤和血管瘤也可发生钙化。

4.眶上裂增大与破坏 不常见,可发生于眶内肿瘤、眶周病变和邻近眶上裂区的颅内病变。

5.视神经孔增大 见于视神经肿瘤,如视神经胶质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入视神经;视神经孔破坏见于颅内病变和眶周病变。

眶内原发肿瘤或炎性肿块,在确定其位置与范围上,常需CT检查。至于定性诊断,则不论平片或CT检查均较困难。

起于眶周的病变包括肿瘤或囊肿可来自鼻窦与眶骨。前者包括鼻窦粘液囊肿、骨瘤、癌或肉瘤,后者则可以是软骨瘤、血管瘤或肉瘤。X线可查出眶周病变本身的变化,如骨破坏与增生、鼻窦的膨大以及窦壁破坏等。

颅内病变引起眶骨的改变少见,常只限于蝶鞍及前中颅凹。

(二)眶内异物定位X线检查眶内不透X线异物的目的是确定①眶内有无异物;②异物的位置;③异物在眼球内或眼球外。眼球内异物需手术取出,定位要求准确。

确定眶内有无异物:用20[SB]0[/SB]后前位及侧位,如均可见异物,且位置一致,则可确定有异物存在。

眶内异物定位:常用的方法是几何学法。利用异物同放在角膜缘上标志的关系以确定异物的位置。定位检查需在确定有眶内异物后进行。

通过测量可得知异物的方位,异物在角膜缘平面后方的深度和异物距眼球轴的距离等。作出异物在球内、球外的判断。因为球大小有个体别,对于眼球壁附近的异物究竟在眼球内抑或在眼球外是难以判断准确的。但CT则不难判断。

二、CT与MRI诊断

眼及眼眶的CT检查用横断面和冠状面,层面厚度常用5mm,常用增强检查。

正常横断层面可见眼球,以赤道平面最大。外围以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形成的致密度环,称眼环,增强后更为清晰。其内为低密度的玻璃体,稍前有梭形高密度的晶状体。球后间隙为脂肪组织形成的低密度区。视神以及眼外肌于不同横断层面上显影,在眼球后的冠状层面上,显示更为清楚。

(一)眶内肿瘤 CT对确定眶内肿瘤的存在、位置、大小、范围和区别良性与恶性比较可靠。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的高密度肿块(图5-2-2A)。而囊肿则为边缘清楚圆形低密度区。靠近眶壁时可出现凹窝,外围以硬化带。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也不清楚,常有眶骨破坏,并向颅内、鼻窦延伸。这些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由鼻窦、颅内或眶骨肿瘤向眶内延伸,CT发现肿瘤主要部分在眶外,而眶内部分较小,有助于肿瘤起源的判断。对肿瘤病理性质的判断困难。

眼眶CT扫描

眼眶CT扫描

图5-2-2 眼眶CT扫描

左眼眶内血管瘤,肿瘤边缘清楚、光滑,均匀性显著强化

左眼眶内炎性假瘤,弥漫性,眼正常结构消失,伴眼球突出

眼球肿瘤累及脉络膜,表现为眼环偏心性肥厚,并突向眼环内,成为球内高密度灶。也可向球后延伸进入球后间隙。

(二)眶内炎症(炎性假瘤) 这种非感染性炎症CT上有弥漫型和肿块型两种。前者CT可见眼环增厚,泪腺弥慢性增大,球后间隙密度增高,眼外肌肥大、密度增高,眶内各种结构分辨不清(图5-2-2B)可累及双眼。肿块型,除眼外肌与视神经增粗,眼环增厚外,还可见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块影。有时泪腺增大成一肿块。

(三)眼型Grave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而甲状腺功能正常。多为双眼受累。CT可见眼外肌肥大、视神经增粗和眼球突出,多无眼环增厚和增强,也无炎性假瘤时的肿块。与弥漫型眶内炎症鉴别较难。

(四)血管性疾病

1.眶内静脉曲张 一般CT可能无重要发现或发现肿块和静脉石。压颈后扫描出现高密度块影或原有肿块增大,形状不规则,增强检查,则有明显增强。视神经与眼外肌也可增粗。

2.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扩张的眼上静脉可清楚显影,尤其在增强检查时。同时可见患侧海绵窦扩大,密度增高。

(五)眼眶外伤与眶内异物 眶骨骨折、眶内气肿、眶内血肿和视神经挫伤均可由CT查出。气肿低密度区,血肿为均匀的高密度区,而视神经挫伤,则为视神经均匀增粗。

CT易于显示金属或非金属异物,根据异物所在也不难确定其位于眼球内外,并粗略定位。但金属异物出现多条放射状伪影,影响异物的判断。

MRI常规采取横断面,并辅以冠状面或(和)矢状面的T1WI和T2WI,层厚2~5mm。头位要正,眦耳线垂直于台面,使中心线垂直通过瞳间线的中点。由于MRI具有分辨细微解剖结构和显示组织学特性的能力,适合于眼眶内占位病变、炎症、外伤和视网膜病变的诊断,而CT扫描对眶壁和眶周疾病的评价优于MRI。

  第二节 耳


中耳及乳突小房内含气体,有自然对比,适于X线检查。主要用在慢性中耳炎时了解中耳乳突有无炎症,确定乳突类型和变异,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

CT对发现小的胆脂瘤,观察听骨及内耳迷路价值较大。

一、X线诊断

平片是常规方法。常用250侧斜位或称Schüller位,X线所见图5-2-3。

正常中乳突

图5-2-3 正常中乳突(25[SB]0[/SB]侧斜位)

体层摄影,可较好地显示鼓室、上鼓室及鼓窦的改变。

乳突的X线表现与乳突的类型有关。乳突分气分型、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四型。气化型为发育良好型,后三型属发育不良型。气化型乳突内有很多含气小房,呈蜂窝状,与鼓窦相通,再经鼓窦入口与鼓室相通,鼓室经咽鼓管通入鼻咽部。乳突小房、鼓窦、鼓室及咽鼓管内均有连续的粘膜被覆,腔内含有空气。乳突小房表现透明、清晰,间隔完整、锐利。小房的大小不等,靠近乳突边缘者较大,特别是乳突尖部。不可将大而孤立的小房误认为病变。鼓窦周围的小房较小。大的小房间隔较薄,比较透明;小的小房间隔较厚,较不透明。乙状窦压迹可因小房重迭而显影欠清晰。

板障型乳突,乳突较小,皮质较厚,其结构如颅骨之板障,乳突内不含或少含小房。鼓窦周围有小数较小的小房,但透明、清晰。乙状窦压迹显示清楚,但置可偏前,鼓室盖位置也可偏低。混合型乳突界于板障型与气化型之间。硬化型乳突,乳突致密、硬化、皮质厚,小房缺如。

25[SB]0[/SB]侧斜位上,乳突前方有一圆形透明影为外耳道,同鼓室及内耳道重迭。其上方可见微向上突的横行致密线影,为岩骨的鼓室盖,后方可见由上向下,呈微向前突的致密线影,系乙状窦压迹的前缘。上述两条致密线于后方相交构成锐角,称窦硬膜角。在外耳道后上方可见一边缘模糊的略透明区为鼓窦。在外耳道后方可隐约看到致密的骨迷路影。外耳道前方可见颞颌关节。于乳突后方有时可见一血管沟,与乙状窦压迹相连,长短不等,直行或迂曲,宽2~3mm ,有时较宽,为头皮静脉与乙状窦相连的导静脉,其相连位置不定,常在乙状窦压迹中部。

乳突炎是乳突小房内粘膜的化脓性感染,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X线检查不仅可帮助诊断,还可了解乳突的解剖及变异。乳突类型同乳突感染密切相关,气化型乳突,中耳感染易扩散到乳突小房粘膜,引起急性乳突炎,而板障型乳突,为板障骨,所以感染不易扩散到乳突。

(一)急性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acutemastoiditis)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小儿较常见。气体型乳突,炎症扩散快,症状急。除鼓膜充血、穿孔和耳溢脓外,常有乳突压痛及耳后肿胀。板障型乳突,炎症局限于鼓室、鼓窦及其周围小房,乳突不易受累,临床表现不明显。

急性乳突炎,由于小房内粘膜肿胀,气体减少,X线上,乳突小房模糊不清。病情发展,粘膜坏死,小房内出现渗出液,小房间隔骨吸收而显示不清,致乳突小房均匀致密。当间隔破坏,小房融合,形成脓肿则出现轮廓不整较不透明的空腔,但周围无致密线。脓肿可引起邻近的骨破坏。急性中耳炎,累及板障型乳突,则乳突密度增高。如出现骨破坏及死骨,则成为乳突骨髓炎。

(二)慢性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未治愈则变为慢性乳突炎(chronicmastoiditis),多于幼年即得病。表现为乳突小房密度增高,有时在小房内可以看到与小房壁平行的增厚的粘膜影。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受破坏力强的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感染,而常有肉芽组织和胆脂瘤形成,并易引起颅内并发症

(三)胆脂瘤脂瘤(cholesteatoma)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并发症,由脱落上皮聚集而形成的团块。好发于上鼓室、鼓窦入口和鼓窦,并可延及乳突。临床上除有长期耳溢脓和听力下降等慢性中耳炎表现外,还有脓臭和脓内含豆渣样物。鼓膜穿孔多在边缘或松弛部,且可看到胆脂瘤。X线检查可观察胆脂瘤的位置、大小和有无骨壁破坏,并能了解解剖变异,这些对诊断与治疗者很有价值。

脂瘤是慢性生长、具有包膜的炎性肿块,使骨壁发生骨吸收,从而形成边缘清楚、光滑的空腔,多呈圆形,偶为不整形。空腔比较透明,周围有骨硬化,呈连续或不连续的致密环影,空腔于25[SB]0[/SB]侧斜位上,居外耳道后上方,相当于上鼓室及鼓窦区,大胆脂瘤,则空腔大,并涉及乳突。小胆脂瘤,只占据上鼓室与鼓窦入口时,则仅显示该区之扩大。胆脂可引起空腔骨壁的破坏,表现为骨壁断裂、缺损。鼓室盖、乙状窦前壁或外耳道后壁可被破穿,使感染扩散到中颅凹或乙状窦周围,引起颅内并发症。鼓室盖低位和乙状窦前位,在乳突手术时,可伤及中颅窝硬膜及乙状窦而引起出血并扩散感染。鼓室盖低位在25[SB]0[/SB]侧斜位上表现为鼓室盖低而平和窦硬膜角凹下。乙状窦压迹前缘和外耳道后壁间距离如小于1.0cm,则可判定为乙状窦前位。导血管开口位置偏高可为手术所伤及,也应注意观察。

二、CT与MRI诊断

耳部CT宜采取高分辨力CT扫描方法,扫描体位和脑部CT扫描相同。横断面扫描自外耳道下缘向头顶侧连续扫至岩骨上缘,层厚为2mm。冠状面扫描使头部过伸,扫描基线与眦耳线垂直,自外耳道后方1cm处连续向前扫描。

(一)先天性畸形 高分辨力CT扫描上可清楚显示听骨、内耳骨迷路、软组织结构如鼓膜、肌腱和韧带等,有利于先天性耳畸形的诊断,例如先天性骨性外耳道闭锁、听骨分节不良、耳蜗及半规管发育障碍等。正确地评估先天性畸形的部位及程度,便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二)中耳乳突炎 较大胆脂瘤X线检查可诊断,不需作CT扫描;较小的脂瘤CT上可见骨性空腔及软组织肿块,其边界清楚或模糊。听骨和半规管有无骨质破坏,在高分辨力CT上可清楚显示,此点对根治手术十分重要。

(三)肿瘤 中耳癌表现为以中耳为中心的骨质破坏区,听骨多破坏消失,并可见软组织肿块。颈静脉球瘤则显示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边缘清楚,光滑,鼓室内充满软组织肿块。

MRI由于其对骨骼病变显示不敏感,故在耳部疾病的应用有限,目前不能证明比高分辨力CT更为优越。

  第三节 鼻窦


鼻窦居颅面和颅底骨内,与鼻腔有窦口相通,正常鼻窦内含空气,同邻近骨结构有良好的自然对比,适于X线检查.对常见的鼻窦疾病,平片常可确定病变的存在和位置,CT显示病变更清楚。

一、X线诊断

平片是检查鼻窦的基本方法。一般取坐位,鼻窦显示较好,且可查出鼻窦内积液。常用枕位,可显示两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及鼻腔。正常所见,见图5-2-4。

体层摄影用于观察鼻窦骨壁轻微破坏和窦腔内病变。

正常鼻窦窦腔透明,粘膜不显影,所以窦壁边缘清晰、锐利。鼻窦的透明度因窦腔大小与窦周骨壁薄而不同。窦腔小、含气少、骨壁厚,则较不透明,反之则较为透明。

正常鼻窦

图5-2-4 正常鼻窦(枕位)

额窦:多呈扇形,腔内可有骨性间隔。窦腔透明度因骨壁各部厚薄不同而不均。大小及形状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多不对称。一侧或两侧可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筛窦:呈蜂窝状居鼻中隔两侧和眼眶之间,其外壁为眼眶内壁。枕位上,蜂窝上部为前组窦,蜂窝下部为后组筛窦。蜂窝小房透明,间隔清晰、锐利,两侧多较对称。

上颌窦:居眶下方,鼻腔外侧,呈尖向下的三角形。上颌窦较透明。如嘴唇较厚,与下部重迭,可使窦腔下部密度较大,鼻翼较大,可从内壁上中部向窦腔内突入呈半圆形软组织重迭影,两侧对称,不难确认。岩骨可投影于窦腔下部,使窦腔下部密度高,不可误认为液面。两侧上颌窦的大小、形状和透明度多对称,有时一侧较小,透明度较低。

蝶窦:用顶位观察。呈近似椭圆形透明影,窦腔清晰、锐利。大小及外形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鼻腔:鼻腔透明,鼻中隔为纵行致密带影,近于中线,多稍向一侧弯曲,上鼻甲不易显示,中鼻甲骨片垂直,下鼻甲骨片卷曲。鼻甲粘膜厚,由气体衬出。鼻甲大小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观察鼻窦时,应注意鼻窦发育情况, 窦腔透明度及窦壁情况,窦腔有无混浊、密度增高,有无软组织块或液面,窦腔是否膨大,窦壁有无骨吸收、骨硬化和骨破坏。也应注意鼻腔,有无密度增高或软组织肿块充填。

(一)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粘膜的病变,分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前者感染多来自鼻腔,常累及几个鼻窦,如单发则以上颌窦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对外物或物理因素的变态反应,鼻部变化乃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可并发感染。

化脓性鼻窦炎于急性期,因粘膜肿胀而使鼻窦透明度减低,混浊,边缘模糊,窦腔外围可出现与窦壁平行的环形软组织影像。出现渗出液,而窦口通畅,则可见液面;如脓液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在慢性期,粘膜增生形成息肉,则有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窦腔,如息肉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难于显示出息肉影。炎症引起窦壁骨吸收,则窦壁骨密度减低,模糊不清,如有反应性骨增生,则窦壁绕以致密带影,额窦及上颌窦易于显示。

变态反应性鼻窦炎,鼻窦粘膜发生水肿,致使窦腔混浊或密度增高,难同急性化脓性鼻窦炎鉴别。粘膜易发生息肉样变,可见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如鼻腔粘膜水肿、苍白,出现息肉和病变于短期内消退,则变态反应性鼻窦炎的可能性大。

鼻窦炎时可发生粘膜下囊肿,系液体潴留于间质中而形成,又称间质囊肿,好发于上颌窦。X线表现为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窦腔,轮廓清楚.光滑。多在窦腔的底部或侧壁。息肉也常见于鼻窦炎,也好发于上颌窦,两者鉴别诊断较难。如单发,无鼻窦粘膜增厚,则以粘膜下囊肿的可能性为大。如果多发,鼻腔内也有息肉,则以息肉的可能性为大。

(二)鼻窦粘液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主要因炎症使鼻窦开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其囊肿壁是窦是窦腔内变薄的粘膜,好发于额窦及筛窦。另一种是粘膜粘液腺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囊肿壁是腺体上皮,发生于上颌窦。囊肿内含粘液或脓性粘液,生长缓慢。

粘液囊肿的基本X线表现是窦腔密度增高,骨隔消失和窦腔膨大。

额窦粘膜囊肿,当窦内有粘液积聚,但尚未引起窦腔膨大时,则表现为窦腔密度均匀增高,似鼻窦炎,但窦内骨隔消失。囊肿增大,则窦腔呈近圆形膨大,窦壁变薄或围以致密线影。囊肿进一步增大则压迫骨壁,形成边缘清楚的骨缺损,此时窦腔反较透明,因为额窦前后骨壁变薄或消失。

筛窦粘液囊肿可见蜂窝密度增高,小房间隔消失,筛窦膨大,眶侧骨壁变薄,且向眶内膨出,骨壁可因吸收而消失。上颌窦粘液囊肿系因粘液腺口阻塞所致,于窦底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软组织块影。如囊肿长大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晚期窦腔也可膨大。

(三)鼻窦肿瘤

1.骨瘤 骨瘤好发于额窦和筛窦。分致密骨瘤和松质骨瘤两种,前者多见。生长缓慢。

X线表现是窦腔内骨性肿块,边缘光滑,大者可充满窦腔,外形多不整。致密骨瘤密度高,边缘清楚。松质骨瘤密度较低,边缘不整。诊断不难。

2.鼻窦恶性肿瘤 癌比肉瘤多见,起于粘膜,好发于上颌窦,其次为筛窦,而额窦及蝶窦少见。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X线表现是当肿瘤只累及鼻窦粘膜时,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难与鼻窦炎区别。肿瘤侵蚀骨壁则引起局限性骨破坏。轻微破坏,体层摄影较易显示。病变发展,则骨壁破坏广泛。

筛窦恶性肿瘤表现为蜂窝密度增高,小房间隔及窦壁破坏。

上颌窦和筛窦恶性肿瘤都可侵入同侧鼻腔,使鼻腔密度增高,还可阻塞鼻窦开口而引起同侧鼻窦炎,侵入眶内,引起眶壁相应部分骨破坏。筛窦肿瘤还可侵入颅内。

鼻窦恶性肿瘤早期X线表现无明显特征,诊断较难,及至侵蚀骨壁,引起骨破坏,则多不难诊断。

二、CT与MRI诊断

鼻窦的CT扫描体位如同脑部CT扫描,鼻腔及上颌窦横扫描自眦耳线下方5cm开始;额筛窦扫描的位置可较高。横断面扫描上可观察鼻窦的前后内外侧壁,显示病变向前后和左右方向蔓延较好。一般层厚为10mm;若观察窦壁骨质破坏宜取较薄扫描层面。冠状面扫描使头部过伸,扫描层面与眦耳线垂直,自外耳孔前2cm处向前扫描,可依次显示蝶窦、筛窦、上颌窦及额窦,冠状面扫描主要用于显示上下窦壁和肿瘤的上下方向延伸情况。鼻窦病变多为乏血管性,一般无需作增强扫描。

鼻腔和鼻窦内含气体,CT上为低密度区;窦壁、鼻甲和鼻中隔骨质为高密度区,其对比鲜明。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图5-2-5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右上颌窦癌,肿块突入鼻腔和鼻咽部(↓)双上颌窦炎,右侧明显并积液(↑)鼻咽癌,右侧咽壁变直,咽鼓管开口和侧隐窝消失(↑)鼻咽癌,左侧咽壁肿块向咽腔内突起,咽旁间隙侵犯,双上颌窦受累右侧声门癌,右声带增厚并有结节状突起(↑),声门裂变形声门下癌,气管左侧软组织肿块,气道受压变窄

(一)鼻窦肿< 良性病变常见为粘液囊肿和息肉,肿块较小者呈窦腔内密度均匀结节影,边缘光滑锐利,骨壁无破坏;较大者占据整个窦腔,并压迫窦壁使之膨隆扩大,窦壁变薄。一般囊肿的CT值较低。息肉为实性肿块密度较高。恶性肿瘤以鼻窦癌和转移瘤为主。其肿块轮廓多不规则,常伴有窦壁骨质破坏;并伸向鼻咽、鼻腔和眼眶,于该区出现软组织肿块,引起周围脂肪层消失,从而为根治手术或放射野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图5-2-5)。

(二)鼻窦炎 急、慢性鼻窦炎均显示窦腔混浊,密度增加,粘膜增厚,窦壁可有骨质侵蚀或硬化。鼻窦炎一般X线检查作出明确诊断者,无需再行CT扫描检查(图5-2-5)。

MRI主要目的是对鼻窦肿瘤作定性诊断,并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翼窝高信号脂肪层受累可作为上颌窦癌周围侵犯的一项客观指标。良性肿瘤MR信号均匀,边界光滑,很少引起窦壁信号改变;而恶性鼻窦肿瘤信号多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窦壁骨质破坏出现信号异常。MRI不可分辨襄囊或实性肿瘤,粘液囊肿的信号较高,浆液囊肿在T[XB]1[/XB]WI为低信号,T[XB]2[/XB]WI则为高信号。

  第四节 咽


咽部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部,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颈侧位和颅底位X线照片可显示含气咽腔及咽壁情况;而CT和MRI可进一步观察肿瘤向粘膜下和咽旁间隙的侵犯,提供肿瘤诊断分期的依据。

一、X线诊断

咽部X线检查常规采取颈侧位和颅底位平片。在颈侧位片上,可显示咽腔及咽后壁软组织结构情况。正常咽后壁厚度在10岁以下儿童为4~5mm,5岁以下幼儿可稍厚,但不超过8mm;成人厚度为2~4mm,不应超过5mm。颅底主要观察鼻咽腔的前后壁和侧壁,同时可观察颅底骨的破坏情况。鼻咽腔造影使用碘化油或钡胶浆来显示鼻咽腔及咽鼓管的表面粘膜。咽部X线检查主要用于诊断咽部脓肿和肿瘤。

(一)咽部脓肿好发于儿童,急性以化脓性感染为常见,慢性多为结核性感染。颈侧位片上可见咽后壁肿胀增厚,其内可有气泡影散布或出现气液面。有时可见异物存留,或伴有颈椎半脱位;脓肿向下延伸形成纵隔脓肿。

(二)咽部肿瘤 鼻咽纤维血管好发于10~25岁男性青少年,主要症状为反复大量出血和鼻塞症状,颈侧位片上鼻咽腔可见光滑软组织块影突出,邻近骨质可有侵蚀破坏。

鼻咽癌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年男性患者居多,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常早期转移至颈淋巴结;远处转移常见于骨、肺和肝。颈侧位片可见鼻咽顶壁增厚或出现软组织肿块,鼻咽腔狭窄变形。鼻咽腔造影可早发现粘膜上肿块结节。颅底片可见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转移。

二、CT与MRI诊断

咽部CT扫描以横断面为主,体位和脑CT扫描相同。扫描层面平行于眦耳线,或头部略后伸使扫描层面与眦耳线成10[SB]0[/SB]~15[SB]0[/SB]角。自基线下4cm 向头顶侧扫描,层厚5或10mm。横断面上,鼻咽侧壁各有两个切迹,前方为咽鼓管开口,呈三角形,指向后外;后方为咽隐窝,其后壁与鼻咽后壁相续。两切迹间为咽鼓管后壁隆起。翼前、翼后及上颌窦后壁脂肪垫,CT上表现为低密度带影。

鼻咽部良性肿瘤的CT特征为边缘光整的肿块,纤维血管瘤强化明显;脊索瘤可见以斜坡为中心的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和团块钙化。

恶性肿瘤以鼻咽癌为主,偶为肉瘤。CT横断面扫描可见鼻咽侧后壁增厚或有软组织块影突出入鼻咽腔,引起咽腔变窄变形,咽鼓管开口和侧隐窝闭塞(图5-2-5)。咽旁侵犯可见咽旁脂肪间隙消失(图5-2-5)。翼窝和颞下窝受累,该区见软组织肿块,可有骨质破坏。肿瘤向颅内蔓延可见颅底骨质破坏,并于海绵窦、鞍旁或眶尖见到强化结节。CT扫描有助于鼻咽癌的诊断和分期、制定治疗计划和观察治疗效果。

MRI在鉴别鼻咽癌放疗后肿瘤复发和纤维痕方面重要作用。复发性肿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而纤维痕组织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另外,Gd-DTPA增强MRI显示复发性肿瘤出现强化,其信号强度增加。

  第五节 喉


喉部是以软骨为支架,由软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具有通气和发音双重功能。当今开展的部分喉癌切除术,旨在保存宝贵的发音功能,因此准确地定位及确定肿瘤延伸的范围,对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十分重要。虽然喉部断层为临床提供了定位诊断的信息,但对喉旁软组织和支撑软骨的显示较困难;而CT和MRI提供了显示喉部这些组织结构三维解剖图像细节的可能性。

一、X线诊断

颈侧位片上,由于喉部组织结构互相重叠,喉室结构分辨不清;正位喉部体层摄影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检查方法:自喉结后方2cm处开始向后断层,摄取平静呼吸及发“吚”声两种状态断层片,以观察喉内结构及运动状况。喉部断层像上显示喉前庭、真假声带、声门裂和声门下区诸结构。

(一)喉部炎症 非特异性喉炎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少数由化学性刺激或损伤所致;特异性感染可见于结核白喉毒等。断层片上可见喉部结构肿胀,室腔透亮度减低,真假声带分辨不清。声门裂闭合不良。声带息肉可见声带边缘不整,或突入喉腔内软组织块影。慢性喉炎多有结构损坏及痕形成,致使喉腔及声门下气道狭窄变形。

(二)喉部肿瘤 良性肿瘤有乳头状瘤、血管瘤、纤维瘤、软骨瘤、神经鞘瘤、囊肿及淀粉样瘤等。断层片上可见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块影,突入喉室、喉前庭或声门下区,引起气道狭窄变形。

恶性肿瘤以喉癌为常见,患者多为40~60岁男性,多有慢性喉炎。声门癌常向声门下区蔓延,而声门上区癌主要向喉外蔓延侵犯甲状软骨、会厌前间隙和喉咽部。断层片上可见肿瘤的起源及蔓延范围,早期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或结节状块影,晚期呈菜花样块影,表现凹凸不平,并向周围广泛浸润生长。

二、CT与MRI诊断

喉部CT检查以横断面扫描为主,患者仰卧位,扫描基线平行于眦耳线,自甲状切迹下2cm处向上扫描至切迹上方3cm,层厚5~10cm,声门区需扫薄层。在声门上区层面可见会厌前方为会厌前间隙,后方为喉前庭,两侧为状窝。声门层面喉前庭两侧可见假声带呈带状软组织影;稍下层面为真声带,声带之间为声门裂。当发“吚”声扫描时,可见两侧真声带彼此靠拢,声门裂缩小呈裂隙状。声门下层面可见气管及环绕其后外侧的环状软骨。喉部CT主要用于检查喉癌和喉部损伤。

(一)喉癌 CT上肿瘤呈密度较高的软组织块影,当喉周间隙和会厌前间隙被肿瘤侵犯时,这些间隙中的低密度脂肪影消失。较大肿块造成状窝闭塞,气道偏移。杓会厌皱襞受累显示增宽,两侧不对称。肿瘤侵犯喉部软骨,表现为不规则的破坏,但应与正常软骨钙化不全区别。声带受累显示声带增厚、固定,声门裂不对称(图5-2-5)。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颈动脉和静脉周围正常低密度脂肪间隙消失。喉部软组织水肿可类似肿瘤侵犯表现,因此活检后48小时内不应行喉部CT检查。

(二)喉部损伤 喉部损伤病情严重,CT可安全迅速地进行检查,是喉部损伤的道选检查方法。CT可查出气道梗塞的部位及其程度,鉴别水肿与出血,后者表现为高密度区。喉癌放射治疗后,由于软组织和软骨的坏死和纤维而发生萎缩和气道狭窄。

MRI对喉癌显示优于CT,可提供如下的重要信息;①声带前后联合受侵;②声门上区会厌前间隙、喉周围隙、会厌谿和状窝的蔓延;③声带固定的原因;④喉外组织例如颈动脉鞘。淋巴结和舌根受侵犯。

  第六节 腮腺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腺体。位于外耳道前方颈筋膜内,腺管横过咬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芽颊侧粘膜,主导管位于外耳道至鼻翼和口角连线的中1/3处。腮腺疾病的X线检查以腮腺造影为主;CT和MRI能直接显示腮腺结构及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X线诊断

腮腺软组织摄影采用后前位。侧位或口内片,主要用于观察涎石。腮腺造影是经导管开口注入40%碘化油或60%泛影葡胺1~1.5ml后,摄后前和侧位造影片。功能片是将蘸有2.5%棕檬酸的棉签含于舌背1分钟,以刺激腮腺分泌排空造影剂,再用清水漱口后摄片。正常时腮腺内造影剂应大部分排空。

(一)涎石 软组织摄影可显示涎石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涎石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或分层,沿主导管方向排列。少数非钙化的阴性涎石则需作腮腺造影诊断。

(二)腮腺炎 常见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偶可为结核性。造影上可有三型表现:①主导管及叶导管扩张,边缘不整呈腊肠状;②腺体内小导管扩张,呈多数小囊影,弥漫分布;③整个导管系均有扩张,腺体破坏萎缩,代表腮腺炎的晚期。

(三)肿瘤 良性肿瘤有混合瘤、腺瘤、腺淋巴瘤、血管瘤、淋巴瘤和脂肪瘤等,恶性肿瘤有恶性混合瘤、粘液皮样癌、腺癌和转移瘤等。腮腺造影良性肿瘤显示导管阻塞扩张和受压移位,充盈缺损的边缘整齐,清楚。恶性肿瘤可见导管侵蚀破坏,边缘不整齐,出现杯口压缩或突然截断;造影剂外溢显示腺体内不规则充盈区;充盈缺损不规则,其边缘模糊,下颌骨侵蚀破坏。

(四)米枯力兹(Mikulcz)病 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妇女。双侧腮腺和泪腺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状肿块,临床上有口干、眼干症状,如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称为舍格林(Sjōgren)综合征。造影表现为未梢导管扩张,或伴有主导管扩张及充盈缺损,腺体萎缩,腺泡无造影剂充盈。如表现为肿块病变,则不易与腮腺的良恶性肿瘤区别。

二、CT与MRI诊断

腮腺造影结合CT扫描对查出腮腺疾病的敏感性很高,几乎可达100%;但对病变的性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其诊断特异性约75%,主要困难是在肿瘤与炎症的鉴别诊断方面。CT的主要作用在于判断肿瘤的部位及蔓延范围,良性病变与恶性肿瘤的鉴别,以及腮腺外肿瘤的侵犯等。良性肿瘤的CT特征是肿块多呈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血管瘤有明显的强化。恶性肿瘤的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常有出血、坏死或囊变,且常侵犯周围软组织及脂肪间隙,颅底骨质破坏及淋巴结转移。

腮腺内含有脂肪,在MRI显示为高信号图像,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对比鲜明。且腮腺中较低信号的面神经亦可衬托显影,提供临床更多的信息资料,对于确定治疗方案不无裨益。

  第七节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


甲状腺分成左右侧叶,中间以峡部相连。甲状腺侧叶自甲状软骨中部向下延至第6气管环平面,峡部覆盖于第2~4气管环。甲状旁腺有两对,位于甲状腺的后内缘与食管的交角内,包含于甲状腺鞘囊中。上对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后面上中1/3交界处,下对位于侧叶后侧面的下端。异位甲状旁腺可位于甲状腺内、纵侧,气管和食管后,上、下颈部和纵隔内,对诊断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一、X线诊断

X线检查由于其软组织密度分辨率差,故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作用有限。甲状腺肿大颈部正、侧位片上,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和钙化,气管可有受压移位,肿块向胸骨后延伸时,则显示上纵隔影增宽。透视下可见块影随吞咽动作向上下移动。

甲状腺肿瘤一般较小,X线检查不易发现。但由于腺体分泌功能过盛造成的骨质疏松、尿路结石或纤维囊性骨炎改变,则可由X线平片得到证明。

二、CT与MRI诊断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CT扫描通常采取横断面,以层厚5mm作连续扫描,其范围视甲状腺大小而定。常规应用造影剂作增强扫描。CT平扫正常甲状腺呈光滑、均质性软组织结构,由于腺体内含碘其密度超过周围肌肉组织密度;且因甲状腺的血流丰富,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强化显著。正常甲状旁腺腺体较小(3~8mm大小)不论是平扫或增强CT扫描均不易显影。

甲状腺肿大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由多种疾病引起。各种病因在CT扫描上都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帮助诊断(图5-2-6)。

(一)甲状腺癌 多发生中年妇女,早期呈膨胀性生长,有假包膜形成,以后逐渐转变为浸润性生长,颈淋巴结肿大和血行转移。病理上分为四种亚型,即乳头状、滤泡状、,髓样和未分化型,以前二者型多见。

CT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混杂密度肿块,常有坏死、囊变和钙化,呈不均匀性强化。可侵及喉、气管、食管,并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甲状腺腺瘤 为甲状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中年妇女。常为单发,具完整包膜。CT上呈边界清楚的稍低或等密度肿块,可有钙化,呈均匀性强化。

(三)甲状腺囊肿 包括胶样囊肿和出血囊肿,囊内分别贮有丰富的蛋白粘液和陈旧血液。CT上均表现为水样密度囊腔,边缘光滑。

甲状腺肿块示意图

甲状腺肿块示意图

甲状腺肿块示意图

甲状腺肿块示意图

图5-2-6 甲状腺肿块示意图

A、甲状腺癌 B、甲状腺肿

C、 甲状腺腺瘤 D、甲状腺囊肿

(四)甲状腺肿 结节性甲状腺肿根据有无甲亢症状分为毒性和非毒性二型,结节由增生的甲状腺滤泡上皮及不同数量的贮留胶质构成,可伴有出血。弥漫性甲状腺肿包括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突眼性甲状腺肿二种,都以女性多发,属自身免疫性疾病。CT上显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结节性甲状腺肿尚可见散在性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结节,其边缘清楚或模糊,不均匀性强化,结节性囊变区无强化。

(五)甲状腺炎 CT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轮廓不光滑,有轻度强化。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由甲状腺腺瘤(84%)。增生(12%)和腺癌(1%)引起。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有时遗留异位甲状旁腺肿瘤未切除,需要再次手术。甲状旁腺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较低密度结节影,增强CT扫描呈均匀性或环形强化。

MRI对显示较小的甲状腺肿瘤较CT敏感;对甲状腺肿大可区别实性肿瘤与囊肿,胶样囊肿与血囊肿,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改变是水肿、纤维化或肿瘤化复发,后者应用Gd-DTPa 增强MRI显示明显强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