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巩盛况 衣晓峰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人群的不断扩大,糖尿病足的患者也日渐增多,糖尿病足发展至严重阶段称为“脱疽”。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浊内生,阻于经脉,导致脉络瘀阻,气血不得通达四肢,末端失于温养,可形成趾指关节坏死脱落,称为“脱疽”。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信锋在应用中医药治疗此病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许多病症属于血瘀,但还有很多病例伴有痰浊,运用利湿化痰为主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信锋认为,痰湿也是产生糖尿病足的一个重要病因。     痰浊之意     痰和瘀是中医学里的两大病理产物,其在临床各科疾病中都是明显的致病因素,或单独为病或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中医认为痰是由水湿津液凝聚而成,其性黏稠。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弱,津液无法正常运行,导致体液停留积聚脏腑肌肉、四肢、经络。微循环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中医认为这是痰浊造成的结果。现代实验研究亦证明痰浊者血流呈高黏、高凝、血瘀状态,同时血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亦升高。中医所谓之痰,即是稠浊、黏腻、胶凝之物。血液中异常的糖类以及糖复合物即属此类,是形成糖尿病足的病理基础。     痰浊与糖尿病足     信锋指出,按照辨证分型,糖尿病足可以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经脉型,湿热下注型,热毒炽盛型。四个证型的主导病机分别是瘀血寒邪湿热热毒。     瘀血与糖尿病足 病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伤脾,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痰浊瘀阻脉络,瘀久化热热毒内蕴,发为糖尿病足。     寒邪与糖尿病足 消渴病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脾虚则生痰,阳虚则生寒。寒痰凝滞,脉络瘀阻,四末失养,发为糖尿病足。     湿热与糖尿病足 病人过食肥甘、醇厚味导致胃中积热,消灼阴津,阴津凝聚,痰浊内生,瘀久化热湿热互结,下注足趾,乃成糖尿病足,甚至脱疽。     热毒与糖尿病足 病人劳欲过度,相火炽盛,销铄肾精,遂成消渴消渴日久,耗气伤阴痰浊内生,又外感六邪,热毒内侵,湿热互结,热盛肉腐,发为糖尿病足,甚至脱疽。     信锋强调,瘀血寒邪湿热热毒的出现都与痰湿密切相关,都是痰湿与其他病邪纠结日久所致,所以治疗糖尿病足需要从痰湿入手。     利湿化痰常法     信锋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常用四个方药:     桃红四物汤涤痰汤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化痰     方用: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桃仁红花栝楼胆星半夏橘红茯苓枳实黄芩竹茹甘草等。     阳和汤加减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化痰     方用:熟地鹿角胶干姜白芥子麻黄桂枝当归赤芍川芎黄芪柴胡砂仁等。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化痰     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猪苓车前子瞿麦。     茵陈赤小豆方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化痰     方用:茵陈赤小豆、生薏米苍术人参苦参防己泽泻佩兰木通栀子麦冬五味子西洋参甘草等。(巩盛况 衣晓峰)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