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作者介绍:苏永泉,山西省芮城县人,中医师,发表论文多篇,所著《苏永泉婴幼儿太极按摩真传》一书,自成体系,对传统中医文化力行呐喊。该书被山西省中医进修校选为适宜教材,给山西中医学院举办的培训班授课,《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央视“央广健康”栏目制作的《中国民间医中医药名家——探秘苏永泉》节目,循环播放,2017年二月近八十岁带徒弟《重走拜师路》在运城电视台循环播放。)

这十个字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婴幼儿的养育调护,是关系婴幼儿期能够健康成长的保证条件,也是人的一生体质强壮的基础,成才成就事业的基石

这个为人父母都知道的道理,也总想刻意有一套科学的养育方法,却因此往往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

 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50余年,尤其近15年来,从农村到省城到京城。

一路走来,从时间的角度看,现在的小儿健康水平逐渐低下;从地域的角度上看,从农村到京城,一级比一级体质低下。

职业的责任心,救死扶伤的道德操守,每每临床所见不该有的病儿之病痛,捶胸顿足、隐忍难言。

 现在从所见的一些例证,来研究养育的方法。

我小时候家境富裕,又是单传,五岁丧父,所以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调养希望我能健康成长,却成了佝偻病:鸡胸龟背,两个老舅都是地方儿科名医,也无术可施。

8岁后家境败落,常常忍饥挨饿,身体却渐渐好起来。村里与我同辈的小孩,很多也是衣食难保,夏天光着屁股冬天衣烂破陋,却一个个长的很结实。

就现在的情况看,农村的小儿调养远逊于城市的条件,体质却较城市小儿健壮。城市里卖菜、捡破烂的等生活条件差的小儿也比较健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小儿虽然没有什么所谓的高营养、好条件的调养呵护,却得到了随和自然的适应能力,也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抗病能力。

再列举一典型案例:我在太原行医时,发现一个患有精神病的男子,40岁左右,每天晚上睡在一个楼房背后的角落里,潮湿阴暗。只有一条破棉被,几次三九天我出来晨练时,见他一动不动以为被冻僵了。

他也从不去饭店讨饭,只是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还发现他的大便也很正常。

我跟踪观察他七年,没发现他生过病,或者即使有病也抗过去了,这说明人的求生本能,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发挥出不可思议的能量。

当然我们不是要效仿而生存,但是由此可知过于追求营养搭配,却失掉了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和适应能力,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体能低下……。

这种疫苗、那种抗体也就成了摇旗呐喊的助阵之辈,实战对抗疾病的本质,应该是身体强壮的本能。养育调护婴幼儿的最佳方法,必须培扶其适应自然条件的能力,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当今,有些国家对幼儿园采取开放式的,即让他们在一定范围的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锻炼体能和智能,就是这个理念。

中医很早就总结出,“小儿若要安,常着三分饥与寒”的经典理论。

这个所谓三分饥,是因为小儿生长发育快,对营养需求量较成人比例高。

譬如:新生儿生后月内体重能增加1—3斤,但是小儿的生理发育未臻完善,尤其脾胃功能较弱,也就是说,需要的营养量大,而制造营养的脾胃功能又弱,这就成为一个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有节律的,少喂乳食,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保持一个旺盛的消化态势,既得到了满足的营养需求,又不至于形成伤食—积滞—厌食—疳积,渐进的消化系统疾病。而脾胃所伤为百病之源,何谈健康成长。

所谓三分寒,乃小儿肺娇皮薄,易出汗而伤风受寒。若过于襁褓,厚衣保暖,每于脱衣更换或气候突变之时,更易感受风寒而得病,若平时稍受三分寒的适应能力的锻炼,则增加了御寒抗病的能力。

另外小儿常因伤食积滞化火生热,最易伤风感冒。所以常着三分饥与寒是调护的最佳方法。

 中医又具体提出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的喂养方法。所谓乳贵有时,即要定时喂乳,百日内3小时左右喂一次,百日后慢慢延长到4小时喂一次。晚上属阴,脾胃功能处于休息状态,更应延时约6小时喂一次,不能见哭就喂奶。

对于已经形成无规律性的喂乳,要逐步调理,不要180度大拐弯,小孩儿不易接受。临床也常听有的乳母说:医院有的医生说只要小儿哭就是要吃可喂乳,还说这是按需喂乳的科学道理。而哭是小儿各种不同的反射信号,要知道老祖先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才是最科学的。

所谓食贵有节,即饮食要有节制,一是量的节制,二是对肥腻煎炸、寒凉等食物的节制。肥腻煎炸的食物易积滞生热上火、寒凉食物(温度的寒凉和食物属性的寒凉)易伤脾胃气机。

对于哺乳期的妈妈,也要注意这方面的调养,饮食宜清淡,妈妈饮食不知节制,也同时使乳儿受影响。但于实践中却常常做不到这样的规范,这又是因为受所谓营养学的深深烙印,观念的转移,总认为西医说的才是科学,中医不科学,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总结,充耳不闻,造成不良后果还怨天尤人,或反复住院滥用抗生素,摧残小儿身体。

现在再列举几个病例:

1、太原一小儿反复腹泻一月多,到医院化验总是大便有脂肪球,问妈妈饮食情况,该说为了奶多有营养,蛋类肉类大量吃。嘱其饮食清淡后才彻底治愈。

2、山西榆次市一小儿反复感冒发烧,住院治疗几次不愈前来求治,来时已经四月份了,还厚衣襁褓,小儿浑身汗湿淋淋的,经治疗烧退后嘱其注意保暖要适宜。

3、山西离石一小儿咳嗽,反复治疗2年,每个月都要住院治疗,花了13万元,家人已放弃治疗,让其母再怀一胎。抱着最后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我,17天治愈让他到户外活动,家长说2年来都不敢在客厅活动,不敢出门。

爷爷问我孩子的咳嗽久治不愈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说就是因为你家钱太多了,才买的起那么多药,伤害了孩子体质才反复发病。

诸如此案例不胜枚举,所以不要小病就进医院做各种检查,药物伤害反治成大病,真乃“邪气未除正气伤,可怜嫩草不耐霜”!

 谁都想使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有才干,能有一番事业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因而就有了望子成龙这一说。

现在的早教,或千方百计的所谓开发智力等也就成了共识,当然也有其一定道理,但这也和小儿的喂养调护一样,过于拘泥也会适得其反,要知道人的天赋各有趋向,所谓的情商、智商也有高低之别,若顺势诱导,则扬其长,若执意施教,也会有损。

一切都应该符合天性,才会自然而然。这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这个孩子天生有艺术细胞,有数学细胞,即天资。我们很难区分一个文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哪个更聪明。

当然全才也是有的,即使有还有他的突出的成就。就现代科学的理念来解释,人的思维方式有逻辑思维型和象形思维型的类型,这是两个思维的极端,才有各种不同的成就和成名成家。

我们大多数人都介于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所以平平淡淡的较多,固然有幼苗时期的可塑性,然只能诱导而不是刻意。

牛顿是个早产儿,5岁才会说话,他和爱因斯坦又都是自闭症,却都是划时代的科学巨人,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认为是不可教养的傻子开除学籍,后来成了世界发明王。华罗庚一生只有一个初中毕业证,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太原行医时,发现出生20天的小婴儿就开始上早教,每学期学费5700元,每周去两次,说早教老师逗小儿笑长大聪明。这种求智商上的拔苗助长,能健康成长吗?

在北京一5岁女孩来看病,我询问病情时其母斥责我声音大了,怕影响小女孩温柔性格的发育,我说你的小孩将来长大怎样适应群体生活?

临证见一小孩不到两岁,按摩完后把按摩床的床单,转一圈都要拉的整整齐齐,我诧异中意识到她妈妈是个残疾人,父亲用轮椅把他们推的来看病,这小孩从小就懂得帮妈妈做事,养成了习惯。

一小儿也只有两岁,上床按摩时袜子掉了,自己穿上不正脱下再穿,几次才穿正。妈妈在一旁看着只是笑不帮他,而他终于穿正了。

 一小儿看完病走时,他妈妈的手机、提包都要帮妈妈检点拿全,妈妈也笑着说,我只要带他到哪里不怕丢东西。

也有很多小孩给我背唐诗、讲故事,有爱听音乐的,有爱画画的,有爱掐指算数的,各有不同的赏好,这都是家长因才施教的课题。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