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熊肉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 Xiónɡ Ròu
来源: 为熊科动物黑熊棕熊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熊胆"条。
化学成分: 罐头熊肉(品种未详)含水分63.85%,粗蛋白质7.27%,粗脂肪26.79%,灰分1.09%。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微温。"

②《千金·食治》:"味甘,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

虚损,强筋骨。治脚气风痹,手足不随,筋脉挛急

①《千金·食治》:"主风痹不仁,筋急五缓。"

孟诜:"补虚羸。"

③《医林纂要》:"补中益气,润肌肤,壮筋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复方:

①治中风肺风热,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仁,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腹食之。(《食医心镜》)

②疗脚气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于豉汁中和姜、椒、葱白、盐、作腌腊,空腹食之。(《食医心镜》)


《中华本草》:熊肉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 Xiónɡ Ròu
英文名: Bear as food, Asiatic Black Bear, Brown Bear
来源:

药材基源: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原形态:

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资源分布: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罐头熊肉(品种未详)含水分63.85%,粗蛋白质7.27%,粗脂肪26.79%,灰分1.09%。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虚损;强筋骨。主脚气风痹不仁;手尽不随;筋脉挛急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注意事项: 1.《本草经集注》:“痼疾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除愈。”2.《千金·食治》:“若腹中有积聚寒热赢瘦者,食熊肉,病永不除。”
复方: ①治中风肠风热,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仁,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腹食之。(《食医心镜》)②疗脚气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于豉汁中和姜、椒、葱白、盐、作腌腊,空腹食之。(《食医心镜》)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主风痹不仁,筋急五缓。

2.孟诜:补虚羸。

3.《医林纂要》:补中益气,润肌肤,壮筋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