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樟树皮
出处:
《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Zhānɡ Shù Pí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性味:
《陆川本草》:"辛,温,味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注意事项: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樟树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Zhānɡ Shù Pí
英文名:
Bark of Camphortree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
化学成分:
树皮含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右旋-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s)B1、B2、B7、C1及桂皮鞣质Ⅰ(cinnamtanninⅠ),还含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肉豆蔻烯酸(myristoleic acid)等。
性味:
辛;温;苦
归经:
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浸酒,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