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泡囊草
实际拼音:
Pào Nánɡ Cǎo
来源:
茄科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ioides (L.)G. Don,以根、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
性味:
根:甘、微苦,热。有毒。
全草:苦,平。有毒。
用法用量:
1~2分,水煎服或入散剂。
《中华本草》:泡囊草
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实际拼音:
Pào Nánɡ Cǎo
英文名:
Root or herb of Common Physochlaina
别名:
大头狼毒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肉质肥大。茎直立,自基部丛生,被毛。叶互生;叶柄长2-6cm,被长柔毛,茎下部叶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卵形、阔卵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通常阔楔形,而沿叶柄下延,全缘或微波状。伞房花序顶生,有鳞片状苞片;花萼钟形,裂片5,短,紫色;花冠钟形,筒长1-2cm,5裂,裂片长圆形,长约1cm;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雌蕊花柱丝状。蒴果中部以上环裂,包藏在膨大的宿存萼内。种子多数,扁肾状。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沟、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
化学成分:
从花中分得新异芸香甙(neoisorutin)[1],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基-4-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6β-L-rhamnopyranosyl-4-β-D-glu-cospyranoside)][2]。花期的地上部分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甙-(6→1)-α-L-吡喃鼠李糖甙-7-α-L-吡喃鼠李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6→1)-α-L-rhamnopyranosyl-7-α-L-rhamnopyranoside][3]。在开花期生物碱含量最高,茎含0.78%,叶含0.61%,根茎含0.54%,以后逐渐减少[4]。
性味:
味苦;性凉;有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或研末。
《中药大辞典》:泡囊草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实际拼音:
Pào Nánɡ Cǎo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肥大。茎直立,自基部丛生,被毛。叶有柄,茎下部叶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互生,卵形、阔卵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通常阔楔形,而沿叶柄下延,全缘或稍成微波状。伞房花序顶生;萼钟形,裂片5,短,结果时延长,覆盖着蒴果;花冠延长,裂片5,短,紫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雌蕊花柱丝妆。蒴果中部以上环裂,包藏在膨大的宿存萼内。种子极多数,压扁。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山沟、草地。分布西藏、内蒙古等地。
性味:
根:甘微苦,热,有毒;全草:苦,平,有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分;或研末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