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狼把草
实际拼音:
Lánɡ Bǎ Cǎo
性味:
苦、甘,平。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鲜草绞汁搽患处。
《中药大辞典》:狼把草
出处:
《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
Lánɡ Bǎ Cǎo
别名:
乌阶(《尔雅》),乌杷(《尔雅》郭璞注),郎耶草(《本草拾遗》),小鬼叉(《东北药植志》),豆渣草(《四川中药志》),针包草,引线包(《杭州药植志》),大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全草。夏、秋间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厘米,有时可达90厘米;由基部分枝,无毛。叶对生,茎顶部的叶小,有时不分裂,茎中、下部的叶片羽状分裂或深裂;裂片3~5,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稀近卵形,基部楔形,稀近圆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疏生不整齐大锯齿,顶端裂片通常比下方者大;叶柄有翼。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扁球形;总苞片2列,内列披针形,干膜质,与头状花序等长或稍短,外列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比头状花序长,叶状;花皆为管状,黄色;柱头2裂。瘦果扁平,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长4.5~9毫米,直径约1.5~2.2毫米,边缘有倒生小刺,两面中央各只一条纵肋,两侧上端各有一向上的刺,刺上有细小的逆刺。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水边湿地、沟渠及浅水滩,亦生于路边荒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药理作用:
全草浸剂予动物注射,有镇静、降压及轻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内服可利尿、发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研末成捣汁。外用:研末撒或捣汁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