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猬脂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 Wèi Zhī
来源: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短刺脂肪油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
性味: 《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肠风便血,癣疮,耳聋

①《本草拾遗》:"主耳聋,可注耳中。"

②《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

③《纲目》:"涂秃癣,杀虫。"

④《医林纂要》:"敷治阴肿。"

用法用量: 外用:涂敷或滴耳。
复方: 虎爪伤人:刺猬脂日日敷之,内服香油。(《纲目》)

《中华本草》:猬脂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 Wèi Zhī
英文名: Hedgehog fat
来源:

药材基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达乌尔猬或大耳猬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取出脂肪,鲜用,或熬炼后用。

原形态:

1.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cm,体重400-900g。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体长17.5-25cm。耳较长,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棕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丛中为多。

2.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

3.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

资源分布:1.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

3.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多为粘稠液体,冬季呈稠膏状。全体淡棕色。气微,味淡。
性味: 甘;平;无毒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止血;杀虫。主肠风便血;秃疮;疥癣;耳聋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滴耳;或涂敷。
复方: 虎爪伤人: 刺猬脂日日敷之,内服香油。(《纲目》)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耳聋,可注耳中

2.《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

3.《纲目》:涂秃癣,杀虫。

4.《医林纂要》:敷治阴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