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痢门
小儿痢疾,外感少而内伤多。故曰无积不成痢也。但当审谛新久虚实。若新起而腹痛手不可近,后重里急,日夜频迸,小水短少,稠粘之物,若脓若血,不计遍数者,急宜下之。下后看轻重再为调补。噤口者,审其从时令之气而来,体必发热,用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有热毒熏蒸胃口,虚而不纳谷,或干哕呕恶者,以辰砂益元散,用生姜汁调灯心汤送下。若痢久而肠胃虚弱者,但当补养气血,盖虚回而痢自止也。脾胃健,饮食进,痢自旋止。日数虽多,而无误于事也。小便不利者,当利之。清六丸佳。
治四时不正之气,发为寒热,疟痢,或遍身作痛,呕哕恶心噤口。方见丹毒赤游。加陈皮、姜、枣。
香脯
将猪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铺腻粉令匀,成脯,每以少许与吃,如未知吃,且放鼻边,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食之神效。
《百一选方》治噤口痢
去壳留心,碾为末,每服半钱,陈米饮调下。此是毒气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
山药散
噤口痢。
一大把,水煎服。无花,用根代之。
顺气治痢。
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白汤调下。
上每三钱,姜一片,水煎服。
治血痢,小水短少,及泄泻。此方专清六腑湿热,故名清六。内用红曲者,以其能消食积而化瘀血也。
上滴水为丸,灯心汤下二三十丸。
治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腹中疼痛。刘守真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而后重自除。此方是也。
白芍药(二钱) 当归(一钱) 酒连 酒芩(各八分) 木香 槟榔(各五分) 肉桂(四分) 甘草(二分)
水煎服。小水短少,日夜后重者,加枳壳、升麻、桃仁各一钱,滑石三钱。若积滞重而热盛者,加大黄一钱。
食积痢,腹疼不知饿,用此消之。
山楂 神曲(各二两) 陈皮 半夏(各一两) 萝卜子 连翘(炒。各五分)
黄连(吴茱萸各一两,同炒,只用连) 木香(二钱) 诃子(煨,去核,五钱)
上为丸,曲糊为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米饮下。
治赤痢无粪,鲜红点滴而下。
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地榆(二钱) 甘草 白芍药 当归(各一钱) 枳壳(炒,一钱半) 黄连(吴茱萸炒,一钱)
水煎服。
治寒痢,所下清白如鱼冻者。脾弱不思饮食。
茯苓(三钱) 白术 人参 木通 枳壳 甘草(炒。各一钱) 肉果(煨) 桂心(各一钱半) 诃肉(二钱) 陈皮(二钱)
每三五钱,灯心煎服。
朴附丸
为末,粟米糊为丸,每服五七分或一钱,米饮下。
又方
木香(一钱) 黄连(吴茱萸炒,三钱) 粟壳(去蒂萼,蜜炒,二钱) 僵蚕(炒,一钱) 甘草(二钱)
上锉,以生姜三钱同炒,爆干为末,米饮调下。赤,生地黄汤下。白,乌梅汤下。如有热,小柴胡汤解之。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腹脐㽲痛,脱肛。如脏腑滑泄,夜起,及日久虚寒,加大附子三片。
粟壳(蜜炒,三钱) 人参 当归 肉桂 肉果(煨) 白术 诃肉(煨) 炙甘草(各一钱) 木香 芍药(各一钱半)
每三五钱,水煎服,忌酒面、生冷。
风冷乘虚干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腹胁虚满,肠鸣㽲痛,下如豆汁或纯瘀血。
每服三钱,入粟米一钱,水煎服。
一切脓血恶痢窘痛。
每服三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