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结肠黏膜的溃疡糜烂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黏液血便以及伴发多系统肠外表现,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和继发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其轻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及脉速,血沉正常。重者每日腹泻6次以上,有明显黏液血便,低热,脉速,贫血,血沉增快。粪常规有血便或黏液便,粪便病原性检查阴性。血常规可有贫血。X线钡剂检查可见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加深或消失、多发性锯齿状阴影、肠腔狭窄等。结肠镜检查急性期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质地变脆,伴有渗出或密集的小出血点,继而有黏膜溃疡形成,并覆盖有脓性分泌物;慢性期除具有急性期的特征而外,还可见假息肉形成,呈铅管样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溃疡性结肠炎应与急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克隆病、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等相鉴别。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大瘕泻”、“泄泻”、“痢疾”、“腹痛”等范畴。多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致脾胃亏虚而成。病位起初在脾胃,日久累及肝肾。病性多属虚实夹杂。笔者将其中医辨治分为以下六型,每获良效,现简述如下:
肠道湿热 症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夹带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理肠道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白头翁汤或芍药汤加减。药用葛根、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秦皮、马齿苋、广木香、槟榔、炙甘草等。
肝郁脾虚 症见腹部胀痛,腹泻黏液脓血,两胁作痛,脘痞纳少,情志抑郁,神疲乏力,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舒肝健脾止泻。方用痛泻药方合六君子汤、胃苓汤化裁。药用白芍、白术、陈皮、防风、党参、茯苓、炙甘草、炮姜、苍术、厚朴、半夏、猪苓、泽泻、乌药等。
脾肾阳虚 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夹带黏液脓血,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减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或用真人养脏汤出入。药用制附子、党参、白术、炮姜、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炙甘草等。
寒湿阻滞 症见大便稀溏,久泻不止,夹有赤白黏液,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腹痛拘急,神疲乏力,腹胀不适,口淡乏味,纳差,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濡。治宜温化寒湿、活血理气。方用理中汤和胃苓散加减。药用人参、白术、干姜、桂枝、苍术、茯苓、泽泻、厚朴、陈皮、当归、甘草等。
气滞血瘀 症见肠鸣腹胀或腹痛拒按,泻下不爽,时有紫黑血块,胸胁胀痛,少腹下坠,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治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元胡、小茴香、蒲黄、五灵脂、干姜、官桂、没药等。
阴血亏虚 症见久泻不止,便下脓血或黏液,虚坐努责,腹中隐痛,午后低热,头晕目弦,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健脾固肠。方用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味。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芡实、旱莲草、麦冬、五味子、知母、乌梅等。□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