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于2014 年2 月—2014 年11 月期 间就诊于本溪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湿疹患者, 符合 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 95 例。
1. 2 纳入标准
符合湿疹诊断标准 [2 -4 ] ;年龄 18 ~ 65 岁;治疗前 未应用长效激素, 1 周前未服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及 外用药;排除就诊期间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员。
1. 3 研究方法
试验采用分层分段区组随机、 对照试验设计类型。 采用随机表法, 试验组与对照组 2:1 比例。取 2014 年 2 月—2014 年 11 月期间就诊于本溪市中医院皮肤科 门诊的, 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 95 例(试验组 65 例, 对照组 30 例)。
1. 4 给药方案
试验组:(1)湿热蕴结型:湿疹湿热方(金银花、 荆 芥、 防风、 白花蛇舌草、 生地等)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外 用药:伴渗出明显的, 湿疹外洗方(金银花、 连翘、 防风 等), 冷敷, 15 min/次;轻度渗出或无渗出的, 氧化锌油 膏外涂;日 2 次;(2)血虚风燥型:湿疹风燥方(当归、 生地、 白鲜皮、 蝉蜕、 防风等)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外用 药:湿疹外洗方外洗, 硅霜外涂, 日 2 次。
对照组:(1)湿热蕴结型:黄柏胶囊, 4 粒日 3 次口 服, 外用药:除湿止痒洗液, 冷敷或外洗;渗出少的, 丹 皮酚乳膏外涂, 日 2 次;(2)血虚风燥型:润燥止痒胶 囊, 4 粒日 3 次口服, 外用药:除湿止痒洗液, 外洗;丹 皮酚乳膏外涂, 日 2 次;湿热蕴结型 30 d, 血虚风燥型 60 d, 为 1 个疗程。
1. 5 观测指标
(1)皮肤主症观察指标, 主要为红斑、 丘疹、 丘疱 疹、 糜烂、 渗出, 按照不同程度, 分别记 0 ~ 3 分。(2) 湿疹面积采用 EASI 评分法 [4 ] 。(3)瘙痒(患者自评) 按瘙痒程度评分:0 ~3 分。(4)实验室指标, 包括与湿 疹相关的嗜酸粒细胞(EOS)和血清总 IgE, EOS 计数 正常范围 0 ~ 0. 5 × 10 9 /L, 血清总 IgE 正常范围为≤ 100 IU/mL。(5)疗效判定标准 [3 ] :计算公式(尼莫地 平法):疗效值 =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治疗 前积分]×100% , 分四级判定;有效率 = (临床治愈数 + 显效数十有效数) /总病例数 × 100% ;总积分 = 皮 损面积评分 + 皮损形态评分 + 瘙痒程度评分。
1. 6 统计分析
运用软件 SPSS 17. 0 进行统计学研究, 数值资料 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两组内样本资 料采用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 组间则采用 Wilcoxon 检验分析。
2 研究结果
2. 1 一般情况
湿热蕴结型 65 例(试验组 45 例, 对照组 20 例), 血虚风燥型 30 例(试验组 20 例, 对照组 10 例), 两组 分别从性别、 年龄、 病程分析, P > 0. 05, 均具有可比 性。
2. 2 湿热蕴结型
2. 2. 1 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见表 1。
表 1 湿热蕴结型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痊愈 总有效
试验组 45 3(6. 6) 18(40. 0) 15(33. 3) 9(20. 0) 36(93. 33)
对照组 20 7(35. 0) 8(40. 0) 3(15. 0) 2(10. 0) 18(65. 00)
注:经统计学处理, P =0. 009 <0. 05, 说明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 2. 2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的分析 见表 2。
2. 2. 3 治疗前后的皮损面积的分析 见表 3。
2. 3. 6 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血清总 IgE 的分析 见表 13 ~ 表 14。
2. 4 不良反应
试验中,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耐受性好。
2. 5 讨论分析
湿疹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肤病, 具有瘙痒、 皮疹 多形性、 反复发作的特点, 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 10% 以上 [5 ] 。其发病的病因分内因与外因, 不同的湿 疹患者的病因各异, 可能由单一一种或几种并存的因 素引起, 其机制也非常复杂。在传统医学中, 湿疹属于 “湿疮” 的范畴, 又因其不同的皮疹形态和部位, 病名 也不同 , “浸淫疮” “血风疮” “肾囊风” “四弯风” 等。 由于先天禀赋与后天饮食、 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其脾 胃受损, 失其健运, 湿热内生, 又兼外受风邪, 内外两邪 相搏, 湿热浸淫肌肤所致 [6 ] 。中医方面从清热凉血祛 湿、 养血祛风止痒等方向来辨证施治, 在长期的临床治 疗中总结经验, 取得良好的疗效。
2. 6 疗效分析
本研究将 65 例湿热蕴结型患者、 30 例血虚风燥 型患者分别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 经 χ 2 分析, 患 者年龄、 性别、 病程及治疗前皮损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 可比性。经秩和检验, 治疗后皮损总积分较治疗前有 显著差异(P < 0. 05), 说明两组药物治疗湿疹均有较 好疗效;治疗前后, 试验组与对照组、 瘙痒、 面积、 皮损 积分均有显著差异, 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为自拟湿疹方临床疗效的观察 , 《医宗金 鉴·血风疮》 指出 :“此证有肝、 脾二经湿热, 外受风 邪, 袭于皮肤, 郁于肺经, 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 瘙痒 无度, 抓破时, 津脂水浸淫成片, 令人烦躁、 口渴、 瘙痒, 日轻夜甚。 ” 可以看出急性期湿疹主要病因由于湿热 蕴结肌肤, 而导致的遍体生疮, 其方剂主要功效为清热 凉血祛湿。湿疹湿热方中君药为金银花性味甘、 寒, 归 肺、 心、 胃经。白花蛇舌草性味微苦、 甘、 寒, 归胃、 大 肠、 小肠经。两药合用协同发挥其清热解毒的功效。 荆芥性味辛、 微温, 归肺、 肝经。防风性味辛、 甘、 微温, 归膀胱、 肝、 脾经。二者相须为臣药, 共奏祛风止痒之 功。血虚风燥型湿疹主要由于病久则耗伤阴血, 血虚 风燥, 乃至肌肤甲错。针对血虚风燥型湿疹试验应用 湿疹风燥方, 其功效为养血祛风止痒, 其中生地黄为君 药性味甘、 苦寒, 归心、 肝、 肾经。当归性味甘、 辛温, 归 肝、 心、 脾经。两者相互配伍以清热凉血活血, 根据 “血行风自灭” 的理论基础, 起到止痒的作用。白鲜皮 性味苦、 寒, 归脾、 胃、 膀胱经。蝉蜕性味甘、 寒, 归肺、 肝经。两药合用起清热止痒之效为臣药。湿疹方在临 床治疗上安全有效, 值得广泛推广, 做更大样本的临床 试验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中, 湿疹湿热方中金银花和白花 蛇舌草均为广谱抗菌药, 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 菌、 痢疾杆菌等病菌, 其煎剂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 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荆芥水煎剂可有抑菌抗炎 和解热镇痛的作用;防风新鲜汁液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并能增强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起到抗炎、 抗过敏及镇静的功效, 能较好地缓解皮肤瘙痒。湿疹风燥方中生地黄和当归 的水提液可以镇静、 抗炎、 抗过敏, 能增强网状内皮细 胞的吞噬功能,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显著。白鲜 皮水浸剂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 并能 缓解局部皮肤灼热感, 延缓变态反应的发生速度。蝉 蜕则具有较好的镇静止痒的作用。
2. 7 相关检测指标
近年研究表明, 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和血清总 IgE 与湿疹的发病有关 [7 -8 ] 。有研究称, EOS 的计数越 高, 所占百分比与湿疹皮损和严重成度成正相关, 其治 疗难度越大 [9 -12 ] 。血清总 IgE 是临床上湿疹患者常用 的观察指标之一, 可以对过敏的程度进行评价。此外 还可以通过对 IgE 检查来筛查过敏物, 如果在检查时 配合使用血清 IgG 检测, 其诊断率较高。目前有报道 显示, 对于湿疹的严重程度血清总 IgE 无明显关 系 [13 -16 ] 。那么 EOS 和血清总 IgE 是否在变态反应中 有相关性呢? 目前相关研究指出二者是无明显关联 的, 但是又有许多资料中出现 EOS 和血清总 IgE 的同 时增高, 并且湿疹整个发病转归均与 EOS 有关。因 此, 对于 EOS 和血清总 IgE 在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的关联性, 还应该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侯明 王迎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