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亮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主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喜用经方,不薄时方,用药灵活。笔者有幸跟随张怀亮临床学习,受益匪浅。兹举颤证验案一则如下,以飨读者。   郑某,女,67岁,2016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口齿不自主抖动近半月。   病史: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齿不自主抖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震颤”。现每上午10点以后颤抖加重,尤以午后及夜晚更为明显,时有双手抖动,夜间口角流涎心烦急躁,阵发性头面部烘热汗出。素有耳鸣,易生口疮,腰部及双下肢酸困,活动后减轻,纳可,口干,偏喜凉饮,大便干,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滑。   辨证治则方药:证属阴精不足,虚风内动虚火上冲;治以填补肾精,养阴息风,清泄相火;方选引火汤加减: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茯苓12克,五味子10克,黄柏10克,白芍15克,砂仁15克(后下),炙甘草15克,10剂,水煎服。   二诊(2016年4月20日):双手抖动及夜间流涎消失,口齿不自主抖动及颜面烘热汗出明显减轻,现伴见头昏沉不清,颈项僵硬,双目干涩昏花心烦急躁,夜寐差,大便正常,舌脉同前,守方加钩藤30克,15剂,水煎服。   三诊(2016年5月9日):口齿颤动基本消失,头昏沉减轻,仍心烦急躁,夜寐差,双目干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滑,守二诊方加仙灵脾10克,生龙牡各30克以善后。   按:颤证以肢体抖动为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关系密切。《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意。 肝风为病,病因非一。《临证指南医案》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初诊见患者除口齿、上肢颤抖外,尚伴头面烘热汗出,口干喜饮,耳鸣腰酸等一派阴虚表现,故张怀亮教授辨证为肾中阴精不足致虚火上冲、肝风内动之证,处大剂引火汤以补肾填精,合封髓丹以清降相火白芍以敛肝息风。重用砂仁15克,除纳气归肾外,尚可佐制熟地滋腻,天冬麦冬寒凉。   然阴精不足、虚风内动虚热上扰,吴鞠通之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皆为名方,为何选引火汤为主?   张怀亮推崇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论。他认为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之类皆为温热病后期所设,毕竟有温热外感前提,故主以甘寒养阴、介石重镇。内伤杂病所见肾阴精不足而虚火虚风内动者,反不及引火汤巧妙。本方重用熟地甘温以补肾填精滋阴巴戟天填精温阳而不燥,二药相合,深得阴阳“互根互用”之妙;麦冬甘寒润肺,五味子补益肺肾,有“金水相生”之意;茯苓利水以导虚热下行,用之得当,疗效甚佳。(杨彦伟)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