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
高血压眩晕 引发“脑中风”背后推手
21-11-16
浏览 325
对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坚持长期用药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其实,这些风险与用药不当有关,只要注意预防,多能避免。 当心清晨高血压 大部分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早上6~10点,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绝大多数人会达到一天内的最高水平,有时能比夜间高出40~50毫米汞柱以上。清晨高血压是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元凶”,发病高峰均在觉醒前后4~6小时内。因此,降压药应在晨起时即刻服用,并注意观察症状,不要立即出门或进行剧烈运动。 警惕停药综合征 有些人发现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造成血压上升,可能伴随心悸、出汗、头痛、失眠、易激惹等症状,在临床上一般被称为停药综合征。各种降压药停用后的不良反应不同,但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威胁生命的风险。建议不要擅自停药,如果感觉症状明显减轻,可咨询医生后减量或调整用药方案。 防低血压 降压药的服用时间、剂量、方法不当等,会使患者血压发生骤降,出现脉搏增快、面色苍白、头晕,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等症状。这时应及时就诊,以免发生意外。服降压药时,不应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服药后不应突然变换姿势,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造成意外。(汪宇鹏) 新闻背景一: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脑中风筛查与防治委员会”2013年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中风”(脑出血、脑血栓)患者已达370多万人次,而且“脑中风”发生率还在以每年13.5%的速度增长。中国已成世界“脑中风”的发病大国。“脑中风”不但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直接用于“脑中风”治疗的费用就高达400多亿元,康复治疗费用则无法估算。 新闻背景二:黑龙江“脑中风”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一,其中,H型高血压已然成为罪魁祸首。据2014年本省第六次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为36%,城市高血压患病率为31%,平均患病率为33.88%。由此可见,在全省3800万人口中,高血压患者达1270多万人。按H型高血压占比75~80%进行推算,本省有H型高血压病人近八成之多,“脑中风”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引发“脑中风”背后推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在同一个地球上,中国“脑中风”发病率(尤其黑龙江)为什么会远高于西方国家?是不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是与中国人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症”)患病率比西方国家高所导致?事实并非如此。一项中美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三高”患病率远没有美国人高,尤其是高血脂患病率仅是美国人的1/10左右,但“脑中风”的发病率却是美国人的5倍以上。在美国“脑中风”与“冠心病”的发病比例是1:5;而我国“脑中风”与“冠心病”的发病比例却是5:1。由此可见,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高血糖症、肥胖症最容易诱发的是“冠心病”而不是“脑中风”。 那么,到底最容易引发“脑中风”的真正危险因素是什么呢?在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卓伯教授介绍说,最近由中美学者联合完成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群的“三高症”患病率虽然没有美国人群的患病率高,但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却远高于美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最新研究发现的一种能独立导致“脑中风”的新的高危因素,它引爆“脑中风”的强度已超过高血脂和高血糖,仅次于高血压。我国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高血压病人如果再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那么“脑中风”发生危险就会骤然飙升至5~8倍,医学界把这种疾病称之为“H型高血压”。 H型高血压——极具中国特色 有调查发现,我国高血压人群当中,有75%的患者不同程度都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就是说有3/4的人实际上患的都是“H型高血压”。以往我们常常把这种最容易引发“脑中风”的“H型高血压”当成了单纯性的高血压或容易发生冠心病的“C型高血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进行诊治,结果使我国“脑中风”的预防效果不理想。张卓伯评价说,从这些数据和现状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H型高血压病”不了解、不重视、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由此成为我国“脑中风”持续高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说“H型高血压”极具中国特色呢?张卓伯解释说,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亚裔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当中。深究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人群之中,每4个人中间就有1个人携带先天性(遗传)能引起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TT型基因;而在美国,12个人当中才有1个人携带这种基因型。另外,大部分中国人体内的叶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叶酸缺乏)也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群的叶酸缺乏率高达20%~60%,北方高于南方;而美国人群的叶酸缺乏率仅为0.06%,二者相差近1000倍。 补充叶酸可避免“脑中风”的发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美人群“叶酸缺乏率”差别这么大呢?张卓伯进一步解释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叶酸不能在人体内通过生化方式合成,只能从富含叶酸的食物中摄取。叶酸往往富含于绿叶蔬菜和一些水果当中。美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大多喜欢吃生的绿叶蔬菜,食用的水果也比较多,因而叶酸摄取的多、吸收的好,这对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之相比,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北方地区)大都喜欢把“绿叶菜”煮着吃,叶酸在高温下90%左右都遭到了破坏,有效的叶酸摄入量少,使得叶酸水平下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随之攀升。 张卓伯介绍说,为避免叶酸的缺乏,自1997年开始,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把人工合成的叶酸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人们经常食用的面粉当中,实现了全民强化补充叶酸,既提高了叶酸水平,又达到了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降低“脑中风”发生的目的。而在中国,采用这种方法则难以实施,因为我国食米、食面的人几乎各占一半,加之面粉加工厂众多,实施难度相对较大。 张卓伯认为,中国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高血压患者人数也比较多,因此把一定量的叶酸加入降压药中制成复方制剂是最科学、最合理、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对中国众多的“H型高血压”患病者来说,不但能增强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增强长时间补充叶酸的依从性,同时还能起到降压、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减少“脑中风”的发生概率。 链 接 H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规范治疗 诊断标准:高血压病人可抽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简称Hcy)”,若Hcy检测值≥10μmol/L,就可诊断为“H型高血压”。 规范治疗:降压、降Hcy必须同时进行服药,缺一不可,否则等同病治一半,“脑中风”危险依然存在。 春天来了,夏天就不会远了。据《印度时报》近日报道,美国《临床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热天老人适当补充叶酸,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皮肤血流,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博士后安娜·斯坦黑维兹及其同事以健康老人者为对象展开了叶酸与老人心脑血管健康关联性研究。研究发现,叶酸可明显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流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斯坦黑维兹博士表示,众所周知,中老年人热天皮肤血流量增加情况不如年轻人,因而炎热天气期间老人年更容易发生中暑、中风及心脏病发作危险。重要原因之一是,老年人血管内无法产生足够的一氧化氮。血管要产生足够的一氧化氮,就离不开一种名为BH4的酵素。随着年龄的增长,BH4生物利用度会逐渐降低。早期研究发现,如果提高中老年人的BH4酵素水平,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有益血管健康的一氧化氮。叶酸可以通过BH4酵素提高体内一氧化氮水平。 叶酸是人体每个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B族维生素。富含叶酸的天然食物包括:豆类、扁豆、斑豆和黑豆等豆类,还有菠菜、芦笋和西兰花等绿叶蔬菜,以及橙子、柚子等柑橘属水果等。老人热天更应多吃这类食物。(李泽昇) 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时常有眩晕的症状出现,出现眩晕后立即吃降压药好吗? 沈阳军区总医院浑南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晓曦介绍说,她曾经接待过一位68岁的女性患者。当时,她有着十多年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始终在18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则始终在110毫米汞柱,而且血糖控制的也不好。这一天早晨醒来,她忽然觉得剧烈地头晕、恶心,同时看东西重影,连喝水都呛咳。这名患者“久病成医”,立即测量血压,发现收缩压达到200毫米汞柱,舒张压则达到120毫米汞柱。她自行服用降压药,收缩压下降到160毫米汞柱,舒张压达到100毫米汞柱。不过,血压虽然下来了,但她的不适症状却明显加重了。一天之后,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患者来到医院治疗。经诊断,病人患上的是脑干梗塞。经科学治疗后,她渐渐好转。 马晓曦表示,能引起眩晕的疾病多种多样。其中,这种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病变为代表的系统性中枢性眩晕十分常见。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血压忽然升高的时候,不要自己乱服降压药。因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旦降压过快,反倒容易加重病情。病例中患者自行降压后病情恶化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这类患者最好在发病3小时或者4.5小时之内到医院求治,医生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往往很好。(李霆)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看电视的时候你会玩手机或平板电脑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近日,英国《每日邮报》网站刊文指出,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要当心了,这样做会伤害大脑,甚至影响智商。 一边看电视一边还在用手机收发信息、邮件,甚至玩游戏,你可能认为这样做很高效,实际并非如此。科学家警告,不停地在手机、电脑和电视机之间切换对大脑是有害的,这种过程会释放一种激素,对思维过程的影响甚至与吸毒相似。 而且,多重任务同时处理还会降低智商,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玩社交软件,会让大脑变得杂乱无章。这是因为,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时,大脑获取的信息将会被存储在海马体,这类似大脑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以进行资料存储和整理,便于记忆。当你在不同屏幕之间切换时,信息就会传送到大脑的另一个被称作纹状体的区域,这个区域的作用是规划,而不是存储,导致被传送到这里的资料很难回忆起来。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将信息发送到纹状体,会导致大脑尝试将信息存储在错误的区域。反复不停地让大脑重新布线,会降低我们的智商。 与此同时,每次在屏幕之间切换时,人体内还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导致多巴胺水平升高,影响大脑的认知力。(马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