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橡实壳

出处: 《唐本草》
实际拼音: Xiànɡ Shí Ké
别名: 橡斗壳(《日华子本草》),橡豆子壳(《余居士选奇方》),橡子壳(《玉楸药解》)。
来源: 为壳斗种植物麻栎壳斗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橡实"条。
化学成分: 参见"橡实"条。
炮制: 日华子本草》:"入药捣、炒焦用。"
性味: 《纲目》:"涩,温,无毒。"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治泻痢脱肛肠风下血崩中带下

①《唐本草》:"为散及煮汁服,主痢。"

②《日华子本草》:"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入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下痢脱肛橡斗壳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搽。并煎汁洗之。(《仁斋直指方》)

②治肠风下血橡豆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线扎住,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一方用硫黄填满,煅研服。(《余居士选奇方》)

③治走马牙疳橡斗壳入盐填满,合定烧透,出火毒,研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漱过搽之。(《全幼心鉴》)

④治风虫牙痛:橡斗五个,皂荚一条(均入盐在内)。同煅过,研末,日搽三、五次,荆芥汤漱之。(《经验良方》)


《中华本草》:橡实壳

出处: 出自《唐本草》
实际拼音: Xiànɡ Shí Ké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麻栎辽东栎的壳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Quercus acutissima Carr.2.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采收和储藏:采收橡实时收集,晒足干。

原形态:

1.落叶乔木,高15-30m,树皮深灰色,或灰黑色,具不规则深裂;幼枝黄褐色绒毛;后脱落。冬芽圆锥形,灰褐色,鳞片阔卵形、有毛。叶互生,叶柄长2-3cm,有毛;叶革质,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9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形,具状锯齿,侧脉13-18对,直达齿端,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幼时有黄色短细毛,后脱落,仅脉腋有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6-12cm,为葇荑花序,通常数个集生于新枝下部叶腋,被柔毛,花被通常5列,雄蕊4,稀较多;雌花1-3个集生于新枝叶腋,子房3室,花柱3。壳斗杯状,包围坚果的约1/2,小片钻形、反曲,被灰白色绒毛;坚果卵球果或卵状长圆形,直径1.5-2cm,高1.7-2.2cm,先端圆形,果脐突起,褐色。花期3-5月,果期翌年9-10月。

2.本种与麻栎的区别在于:叶柄长2-5mm;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耳形或圆形,边缘具深波状圆齿;侧脉5-7对;壳斗浅杯状,小片扁平或背部凸起。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2200m的山地、丘陵与针叶林、阔叶林中。

2.生于海拔300-2500m的山坡或山顶阔叶落叶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四川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壳斗杯状,直径1.5-2cm,高约2cm.外面鳞片片狭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反曲,被灰白色柔毛;内面棕色,平滑。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麻栎壳斗含鞣质19%-29%。
炮制: 日华子本草》:入药捣、炒焦用。
性味: 涩;性温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止带;止血;敛疮。主赤白下痢;肠风下血脱肛带下崩中牙疳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炒焦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汁洗。
复方: ①治下痢脱肛橡斗壳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搽。并煎汁洗之。(《仁斋直指方》)②治肠风下血橡豆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铣线扎住,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一方用硫黄填满,煅研服。(《余居士选奇方》)③治走马牙疳橡斗壳入盐填满,合定烧透,出火毒,研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漱过搽之。(《全幼心鉴》)④洽风虫牙痛:橡斗五个,皂荚一条(均人盐在内)。同煅过,研末,日搽三、五次,荆芥汤漱之。(《经验良方》)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为散及煮汁服,主痢。

2.《日华干本草》: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