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笔仔草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实际拼音:
Bǐ Zǎi Cǎo
别名:
竹篙草(《岭南科学杂志》),黄毛草(《广州植物志》),墙头竹、猫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间草药》),金丝茅《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笔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黄草、胡毛草(《闽东本草》),猫毛草(《广东中药》Ⅱ),牛毛草、竹叶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金丝草的全草。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簇生草本,高10~80厘米。秆直立,纤细。叶片扁平,线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3毫米,先端渐尖,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叶鞘秃净,鞘口有毛。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柔软而微曲,长1.5~3厘米;穗轴纤细,节间甚短,被睫毛,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小穗成对,一具柄,一无柄,长不及2毫米;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第一颖的先端截头状或浑圆,被睫毛;第二颖较第一颖稍长,脊粗糙,先端被睫毛,2齿裂,具芒,芒直或曲,金黄色,长10~15毫米;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线形,光滑,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裂片被睫毛,具芒,芒与第二颖的相似,但稍长;雄蕊1,花药有的细小,有的长达1毫米;花柱2,柱头帚刷状,长约1毫米。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于河边、墙隙、山坡和潮湿旷野。分布浙江、台湾、福建、广东、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归经:
《闽东本草》:"入脾、肾、膀胱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治热病烦渴,泄泻,黄疸型肝炎,糖尿病,淋蚀,尿血,小便不利。
②《广东中药》Ⅱ:"清热,利水,通淋,凉血。主治淋浊,肝热,疳积,小儿尿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