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耳草
《中华本草》:黄毛耳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chrysotricha (Palib.) Merr.[Oldenlandia chrisotricha (pqlib.) Chun]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岩石上、路旁、溪边及田野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性状鉴别 全体被黄色或灰白色柔毛。茎细,稍扭曲,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明显纵沟纹;节上有残留须根;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叶片多向外卷曲,完整者展后呈卵开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2.2cm,宽5-13mm,全缘,上面绿褐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被黄色柔毛,托叶短,合生;叶柄短。蒴果球形,被疏毛,直径约2cm。气微,味苦。
以身干、色黄绿、带叶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近方形、长方形,切向延长,外被角质层。非腺毛多细胞,多破碎,表面可见纵向角质纹理。皮层约有10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偶见簇晶,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韧皮部狭窄,细胸怀菜小,皱缩。木质部由导管与木纤维组成。髓部宽广,中空。
叶粉末特征:黄绿色。①非腺毛众多,由2-10细胞组成,壁增厚,长270-925(-1565)μm,直径17-30μm,表面具角质纹理。②气孔平轴式。③叶肉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90(-266)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棱角较尖。
《中药大辞典》:黄毛耳草
清热,除湿,活血舒筋。治黄疸,水肿,乳糜尿,痢疾,腹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乳腺炎。
①《中国药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劳伤出血,并有舒筋活络的功能;捣烂敷患处,治无名肿毒及扭伤。"
③《湖南药物志》:"行气散瘀,清热解毒,凉血,固齿,明目。"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尿,平肝。"
①治湿热黄疸:鲜黄毛耳草一至二两。水煎服,连服三至七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鲜黄毛耳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热水肿:鲜黄毛耳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用石蒜鲜鳞茎一两,蓖麻种子二钱,共捣烂敷足心。(《福建中草药》)
④治小儿急性肾炎:鲜黄毛耳草水煎加红糖服。二至三岁八钱至一两;四至六岁一两至一两半;七至十岁一两半至二两;十岁以上者二两至二两半。以上均为一日量,分三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乳糜尿(膏淋):鲜黄毛耳草二两,金樱根六钱,灯心草、贯众各五钱。加水三碗煎成一碗。每日一剂,二次分服。如尿中有圆柱样物,加星宿菜全草七钱,牡荆子五钱;妇女患者加地菍根一两;病重者黄毛耳草增加一两。忌食姜、葱、蒜等。(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痢疾,肠炎:鲜腹泻草二两(干品一两),洗净,加水浓煎,去渣,取药液,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冲服。一天分两次服。(《中草医药经验交流》)
⑧治小儿高热昏睡:黄毛耳草三钱,艾叶一钱,钩藤二钱,山查三钱,蜂窝一钱。水煎服。每小时服一次,每次服一匙。(《湖南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