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食第一
《黄帝养身经》云∶食不饥乏、先衣不寒之前,其半日不食者,则肠胃虚,谷气衰;一日不食者,则肠胃虚劳,谷气少;二日不食者,则肠胃虚弱,精气不足;三日不食者,则肠胃虚燥,心悸气紊,耳鸣;四日不食者,则肠胃虚燥,津液竭,六腑枯;五日不食者,则肠胃大虚,三焦燥五脏枯;六日不食者,则肠胃虚变,内外变乱,意魂疾;七日不食者,则肠胃大虚竭,谷神去,眸子定然而命终矣。
陈延之《短剧方》云∶食饮养小至长,甚难逆忤致变甚逆,岂可不慎。
《养生要集》云∶频川陈纪万云∶百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俞年,饮食不可废。一日当时可益,亦交为患,亦切美物,非一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急者交患暴至,饮酒啖枣,令人昏闷,此其验也。
又云∶已劳勿食,已食勿动,已汗勿饮,已汗勿食,已怒勿食,已食勿怒,已悲勿食,已食勿悲。
又云∶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
食已毕,起行数百步中益人多也。暮食毕,步行五里乃卧,便无百病。
又云∶青牛道士云∶食恒将热,宜人易消,胜于习冷也。
又云∶郜仲堪曰∶坚细物多燥涩。若不能不啖,当吐去滓,万不一消生积聚;柔脆物无贞,常啖令人骨髓不充实。
又云∶鱼、肉诸冷之物多损人,断之为善,不能不食,务节之。
又云∶《神仙图》曰∶禁无大食,百脉闭,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热食,伤五气;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食生,害肠胃;禁无酒醉,伤生气。
孙思邈《千金方》云∶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饥。
又云∶当熟嚼食,使米脂入肠,勿使酒脂入肠。
又云∶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
又云∶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肠上数百过,易消,大益人。
又云∶厨膳勿脯肉丰盈,恒令俭约,饮食勿多食肉,生百病。少食肉,多食饭及菹菜,每食不用重肉。
又云∶多食酸,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骞;多食咸,则脉凝而变化。此以五味所伤也。(今按∶《太素》杨上善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辛,则筋急之而爪枯;多食酸,则肉KT肥而唇;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又云∶食上不得诸,诸而食者,常患胸背疼痛。
又云∶食不得语,每欲食,先须送入肠也。
又云∶日入后不用食,鬼魁游其上。
又云∶夏热,常饮食暖饮;冬,长食细米稠粥。
《抱朴子》云∶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气自然之理也。
又云∶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凡食过则结聚,饮过则成痰也。
《马琬食经》云∶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不用吞咽迅速,咀嚼不精,皆成百病。
《延寿赤书》云∶九华安妃曰∶临食勿言配牵。(《曲礼》云∶临食不欢,良有以焉。)又云∶勿露食,来众邪也。(露食谓特造失覆之谓也。)《养生志》云∶食冷勿令齿疼,冷则伤肠,食热灼加唇,热则伤骨。
又云∶食热食,汗出荡风,发头病,发堕落,令人目涩饶睡。
又云∶凡饮食无故变色,不可食,杀人。
《食经》云∶凡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沧,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毋灼之,寒无沧之。
又云∶凡饮食调和,无本气息者,有毒饮食,上有蜂并有仓蝇者有毒。
《膳夫经》云∶凡临食不用大喜大怒,皆变成百病。
《七卷食经》云∶非来哭讫,即勿用食,反成气满病。
又云∶临食勿道死,事勿露食。
《朱思简食经》云∶经宿羹,不可更温食之,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