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腹痛门第五十六


叙曰∶腹中者,中气之所居也。一有疾痛,则坏中气百骸十二官胡然受气而荣养乎?故考名方十一首,以治腹痛

  二姜丸


干姜(炮) 良姜等分

腹痛脉迟者,此方主之。

腹痛之由有数种,今曰脉迟,则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滞,热

  丁香止痛散


丁香 小茴香 良姜甘草

此亦治寒气腹痛之方也。

寒气入经,涩而稽迟,故令腹痛。经曰∶得则痛立止。,热也,故用丁香茴香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而复佐以甘草者,和中气于痛损之余也。

  盐汤探吐法


烧盐(半升) 温汤(五大升)

和服探吐

腹痛,连于胁膈,手足冷,脉来伏匿者,此方主之。

腹痛连于胁膈,多是饮食、痰饮填塞至阴,抑遏肝胆之气。肝者将军之官,胆者少阳上升之令,抑之不得敷畅,两实相搏,令人自痛。所以痛连胁膈者,少阳之经行于两胁,厥阴肝脉贯于膈也。手足冷者,少阳之气不敷也。脉来伏者为痛甚,阳气闭藏之象也。经曰∶木郁则达之,故用吐法。咸能软坚,故用烧盐。

  扶阳助胃汤


附子(二钱,炮) 人参 草豆蔻 干姜 白芍药 炙甘草 官桂(各一钱五分) 吴茱萸

客寒犯胃,胃脘当心而痛,脉来沉迟者,此方主之。

客寒犯胃,多是饮食寒冷,或因食后呼吸冷气所致。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是方也,附子干姜官桂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辛热之品也,用之所以扶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以助胃。用芍药者,取其味酸,能泻土中之木,用陈皮者,取其辛香,能利腹中之气。

  《三因》七气汤


半夏(姜汁制,五钱) 茯苓(四钱) 浓朴(三钱,姜汁炒) 紫苏(二钱)

七气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攻冲作痛者,此方主之。

三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也。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也。以三因而郁,七气升降有妨,则攻冲而痛。是方也,紫苏之辛芳,可使散七气。浓朴之苦温,可使下七气半夏之辛温,茯苓之淡渗,可使平水谷相干之七气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洗净,炒)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大黄(一两)

中寒热不调而大痛者,此方主之。

寒热不调而大痛者,先食热物,后食寒物,二者不调,而令大痛之类也。是方也,桂枝能散真寒,大黄能泻实热芍药健脾和肝甘草能调中而益气生姜可使益胃大枣可使和脾。

  玄胡酒


玄胡索(一两,为末,炒香) 清(一升,淬入,温服

人气血攻刺疼痛,连于胁膈者,此方主之。

玄胡索,味苦辛,苦能降气,辛能散血,淬之以,则能达乎经脉矣。

  韭汁酒


韭菜汁等分,和服)

胁膈常时疼痛,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者,此方主之。

上件证,死血也,故用汁消瘀,清行滞。

  小胃丹


芫花(好拌匀,炒黑不令焦)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洗净晒干) 甘遂(洗净晒,各半两) 黄柏(三两,焙干) 大黄润蒸熟,晒干,一两五钱)

上件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湿痰,以意消息之,欲利则空心服。

痰涎蓄积胃脘,胸腹作痛者,此方主之。

小,消也。小胃者,消去胃中之痰物也。甘遂芫花大戟,能下十二经之湿痰大黄佐之下行,黄柏制其辛烈。是方也,大毒之剂,攻杀击刺之兵也,善用则治,弗善用之则乱。

  雄槟丸


雄黄 白矾 槟榔等分

共为末,饭丸黍米大。每服五分,食远下。

腹中干痛有时者,虫痛也,此方主之。

干痛者,不吐不泻而但痛也。有时者,淡食而饥则病,浓味而饱则否也。《浮粟经》曰∶腹虫盛者,以吐、下、驱虫之剂加之,视人虚实可也。

  冰煎理中丸


宋徽庙常食,因致腹痛,国医进药俱不效,乃召泗州杨吉老脉之。吉老曰∶宜主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不验。吉老曰∶所进汤使不同,陛下之疾,得之食,今臣以煎药,此以属也。自非吉老之良,乌能主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