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清暑之剂


  四味香薷饮


香薷一两 浓朴(姜汁炒) 扁豆(炒)五钱 黄连(姜炒)三钱

冷服

暑湿 三气,初学不能分别,多致错误,今为明白言之。时当夏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处其中。暑上侵而湿下袭,暑为天之气,湿乃地之气,其热之甚者则为 ,此三气之分也。今就暑病门中,先论暑症,虽有冒暑伤暑中暑伏暑等名,不过略分轻重,其为阳邪则一也,其因暑而贪凉受风者便是伤风,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伤寒,但与冬月之伤风伤寒治法不同。因暑伤风,当辛凉表散;因暑伤寒当于清解中参用温药,此为正法。四味香薷饮,乃治感冒暑气阳邪遏抑之剂,即冬月伤风中用桂枝、荆、防之例。今人误以香薷凉药,不论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叹。

  清暑益气汤


黄 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炒)五分 苍术一钱 神曲五分(炒) 陈皮 青皮(麸炒) 甘草(炙) 麦冬 五味子 当归洗) 黄柏炒) 泽泻各二分 升麻一钱 葛根三分

姜枣煎。

清暑益气汤,药味庞杂,补者补而消者消,升者升而泻者泻,将何所适从乎?且主治下,有胸满气促一条,则黄 、升麻在所当禁。予谓此等症,但须清心养胃健脾利湿足矣,何必如此小题大做。东垣先生,予最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生脉散


人参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散之气,止汗定咳。虚人无外感者,暑月宜之。

  六一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六一散,施之于体壮热盛,浓浓太过之人则可。若体虚气弱者,则寒伤脾而滑伤肾,反致饮食减少,津亏作渴。至益元散鸡苏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缩脾饮


砂仁 草果(煨去皮) 乌梅 甘草(炙)四两 扁豆(炒研) 干葛二两。

方中辛燥太过,用以健脾去湿则可。若谓清暑、除烦、止渴,吾不谓然。

  消暑丸


半夏一斤(五斤煮干) 茯苓 甘草 半斤(生用)

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湿,使湿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须兼清解之药一、二味为得。

  大顺散


干姜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

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去砂,合为末。每服二钱。

此即治暑月之伤寒也。因暑伤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白术(炒)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五钱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盒饭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


上一篇:祛寒之剂 下一篇:利湿之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