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发热是指体内阴津耗损所致的发热现象,以午后骨蒸身热、两红赤、形体消瘦为特征,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病初愈的病人。   中医学认为“阴虚则生内热”,由于体内阴津亏虚,不能制约偏亢之阳,产生发热。多见于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津损伤,水不制火,虚火内炽,邪热留居阴分,出现午后或夜间发热病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阴阳失其平衡,阴虚为本,虚火为标。   组成 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生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25~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0~30分钟,取2汁,混匀,分2次服,取微汗。   功用 滋阴生津,退热除蒸。   主治 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或伴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组方依据 阴虚发热总的病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阴阳失调中医学认为,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或嗜欲无度,或精神外弛,使阴液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引起发热,或热势蒸蒸而不高,其热非实热,由阴虚引起,故采用保养阴精、养阴降火之法治之,不宜过用苦寒之品。   药用鳖甲生地、生白芍滋阴退热,凉血和营;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黄芩清营退蒸,透热转气黄芪、生山药太子参益气固表,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阴复津生、气血调和、热退蒸消之功效。   加减 便秘甚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以养血安神;伴有盗汗者,去青蒿,加煅牡蛎浮小麦以固涩敛汗;心悸怔忡者,加麦冬五味子以养阴宁心。   医案   刘某某,女,40岁。   2013年9月2日初诊 来诊述因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四次化疗,近十天每到下午2点钟前后即感到全身酸痛、畏寒、头面发热,测体温多在37.5~37.8℃,自服小柴胡颗粒、脑清片、阿莫西林等药物,至傍晚热势减退,出汗较多,次日症状复现,自觉身体虚弱,倦乏无力,心烦热。化验血常规,白细胞3.2×109/L,血沉30mm/h,余均在正常范围。刻诊见患者面色潮红,面虚浮,行动迟缓,语言低沉,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稍数。依据舌脉症候辨证,当属于素体肝肾阴虚,术后化疗,更伤气阴,以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阴阳失衡而午后潮热。方用滋阴清热汤化裁,加淡竹叶意在清心除烦、利小便。   处方 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生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淡竹叶1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3次饭后温服。并嘱其注意休息,汗后避风,多喝温水,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2013年9月9日二诊 上方连服7剂,午后潮热日渐减轻,精神改善,食欲增加,心烦热已除,唯午后仍有体倦肢乏不爱动,考虑服药后气阴渐复大半,因患者手术、化疗在先,气血不足,余毒尚存,需继续服药巩固。又予上方去青蒿,2日1剂,以善其后。   按 阴虚发热是中医的一个病证。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阴阳的某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人就会发生疾病阴虚发热主要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即补充人体阴的不足,以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刘荔)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