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血燥证的研究概述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 丘疹、 鳞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 复发性炎性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白疕病。 其特点是: 在红斑上 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 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 长, 反复发作, 不易根治。

古代文献记载

古代文献中有如 “干癣” “白壳疮” “银钱风” “白疕” 等许 多类似银屑病的记载, 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干病候》曰: “干 癣, 但有匡廓, 皮枯索, 痒, 搔之白屑出是也” ; 《洞天奥旨》 曰: “白壳疮, 生于两手臂居多, 或有生于身上者, 亦顽癣之类也” ; 清代《疯门全书》描述 “银钱风” 为 “块如钱大, 内红外白, 刺 之无血, 白色如银, 先发于身, 后面部, 隐隐在内” ; 清代《外科 证治全书》 曰: “白疕, 一名疕风, 皮肤燥痒, 起如疹疥而色白, 搔之屑起, 渐至肢体枯燥坼裂, 血出痛楚, 十指间皮厚而莫能 搔痒” 。 虽其名各异, 症状亦有差别, 但都从不同角度较为形象 地描述了白疕的特征。 而古代医家对白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也 十分丰富, 且对当代临床辨证具有参考价值, 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记载: “邪气, 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 与气血相 博所生” ;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载: “顽癣乃由风、 热、 湿、 虫、 四者为患……此等皆血燥风毒克于脾, 肺二经” ; 《外科大 成》载: “由风邪客于皮肤, 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 从古代文献 医家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古代医家对白疕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 断深化, 银屑病的发病病因中, 外因多以风邪为主, 或夹湿、 夹 热、 夹燥、 夹毒等致病; 内因则更加注重 “血分” 的变化, 其中 以血热、 血燥、 血虚最为多见。

近现代中医名家对银屑病血燥证的认识

血燥证是银屑病发病转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成因可有 血热血虚、 血瘀、 血燥等不同。

赵炳南是血热论的代表 [1] , 其认为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根 本原因, 血燥证多为血热日久, 阴血被耗, 气血失和, 化燥生风 所致。 对白疕血燥证的治疗多以养血滋阴润肤为主, 方选养血 解毒汤加减。

顾伯华 [2] 是血虚论的代表, 其认为银屑病是由血虚生风化 燥、 肌肤失养所致。 白疕血燥证多为病程日久, 营血亏虚, 血虚 无以润养肌肤, 易化燥生风, 挟外感风热内外合邪而成。 其对 白疕血虚风燥证的治疗以养血行血、 活血祛风为主, 常用三参 汤化裁。

丁履伸 [3] 是血瘀论的代表, 其认为血瘀银屑病产生的主要 原因, 风热之邪和血虚生燥是银屑病发病学上一种重要因素。 血瘀所导致的皮肤机能障碍, 血运不畅, 肌肤失养, 化燥生风 所致而成血燥, 其对白疕血燥证的治疗以养血润燥、 活血通络 为主, 方用银屑病Ⅱ号加减。

禤国维是血燥论的代表 [4] , 其认为银屑病的病机外湿、 热、 毒、 瘀4个方面, 强调从燥毒瘀立论, 血燥为本, 瘀毒为标, 治疗从血分立法。 血燥证多由燥邪侵袭肌表, 日久不愈, 化瘀成 毒, 夹杂湿邪, 侵入肌表腠理肌肤内不得疏散, 外不得荣养而 成血燥; 其对白疕血燥证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祛瘀、 养血和血润 燥为主, 方以皮肤解毒汤加减。

银屑病血燥证现代研究

1. 基础研究 苏婕 [5] 通过紫草乳膏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燥 证皮肤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 银屑病血燥证患者皮损 部位角质层含水量明显低于正常, 皮脂含量减少明显, 经皮肤 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异常增高, 说明银 屑病血燥证患者皮损部位皮肤屏障功能严重受损。 王丽华等 [6] 通过研究养血解毒汤对血燥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免疫细胞因子 的调节发现, 血燥型银屑病患者经养血解毒汤治疗后, 患者 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 6, IL-6) 、 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 ) 、 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含 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 , 并且IFN-γ恢复正常。 血 清IL-6、 IFN-γ、 TNF-α等是一类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 说明银 屑病血燥证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

2. 临床分期 何泽慧等 [7] 通过银屑病主要中医证型分布及 其与病情分期的对应分析研究发现, 病程越长, 血瘀证所占比 例越大; 病情越严重, 血热证和血瘀证越多, 血燥证越少; 寻 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与病情分期密切关联, 血热证多见于进行 期, 血瘀证多见于稳定期, 血燥证多见于消退期。

3. 证候演变 姜春燕等 [8] 对北京地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 候的发病时相性开展统计学分析发现, 银屑病血热、 血瘀、 血 燥3个主要证型之间存在着时相性, 每次发病初期为血热证,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 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 陈维文 [9] 通过 “从血论治” 银屑病的证型演变规律及临床疗效观察, 发 现血热证和血瘀证均是不稳定证型, 血燥证相对稳定; 随着病 情的发展, 银屑病的3个基本证型可发生任意转变, 最常见的转 变趋势是由血热证演变为血燥证。

4. 其他方面 杨秀岩等 [10] 通过对不同证候寻常型银屑病 患者睡眠参数及心率变化特征分析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血热 证、 血燥证银屑病患者均存在睡眠表浅、 睡眠节律紊乱、 微觉 醒增多等睡眠质量下降表现; 血热证组较血燥证组微觉醒增多 更明显, 血燥证组睡眠潜伏期延长较明显; 银屑病患者入睡后 心率下降不明显, 第1个睡眠周期心率相对偏高, 睡眠期心率变 异系数增大; 与血燥证组比较, 血热证组心率变异增大更明显 (P<0.05) 。 梁燕等 [11] 将8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 为血热证组、 血燥证组、 血瘀证组,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各组患 者靶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厚度, 结果示银屑病患 者皮损区表皮和真皮均较周围正常皮肤增厚, 真皮增厚尤为明 显; 血瘀证组的皮损区真皮厚度指数>血热证组及血燥证组, 客观印证了银屑病血燥证患者存在一定的血液流变学物化特 征紊乱。

银屑病血燥证的治则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 言: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 。 中医药 治疗银屑病具有丰富的内治外治疗法, “润” 是治疗血燥证 的大法。

1. 中医内治养血润燥、 祛风止痒为主 刘海刚 [12] 通过 消银2号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临床分析及动物模型研究发 现, 以凉血润燥、 祛风止痒为主的消银2号临床治疗寻常型银 屑病血燥证疗效确切, 能够显著改善皮损部位角质层含水量、 TEWL。 姜春燕 [13] 通过养血解毒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疗 效观察及分子机制研究发现, 以养血化斑解毒为主的养血化 斑汤对改善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评分和中医症状有良 好疗效, 对综合改善血燥型银屑病患者鳞屑、 瘙痒程度、 口干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消银胶囊(P<0.05) 。 2. 中医外治以润泽肌肤为主 苏婕 [5] 通过紫草乳膏外用治 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的疗效评价和实验研究发现, 以具有 养血滋阴润燥解毒作用的紫草乳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 燥证, 能够有效地改善银屑病皮损处的干燥、 脱屑、 瘙痒等症 状, 且安全性高, 无不良反应; 对银屑病皮损皮肤屏障功能有 很好的修复作用。 魏巍 [14] 通过对当归饮子加减联合中药药浴治 疗银屑病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发现, 当归饮子加减联合具有 滋阴清热、 润泽肌肤、 祛风止痒功效的中药药浴方在改善血虚 风燥证银屑病患者临床症状方面, 疗效显著; 且在治疗2周后, 其在改善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口服 “销银胶 囊” 联合外用凡士林。

小结

血燥证是银屑病的一个基本证型, 是银屑病发病转归中的 一个重要环节, 其成因不同, 治疗亦不相同。 近年来随着中医 药治疗银屑病血燥证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深入, 客观地证实银屑 病血燥证患者具有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血液流变学物化特征紊 乱、 体液代谢失调和免疫细胞紊乱的特点 [15] 。 银屑病血燥证患 者经中药调血、 润燥法外用或内服治疗后皮损均获得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且无不良反应, 展现了中医药在治疗银 屑病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当然目前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血 燥证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 如何动态反应银屑病不同证候之间 的演变, 对中医药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疗效进行科学评价, 缺 乏中医药内服、 外治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实验研究等, 有待于结 合现代医学的成果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 建立起严格 统一的评价体系, 开展大规模、 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和组织、 细胞 实验研究, 从不同层面发掘和拓展中医药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 优势, 多种中医综合治疗并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尚俊良 徐佳 王莒生 周冬 张旭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