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壅上辨虚实,误行温补医之罪   所谓痰饮壅上,即痰饮壅阻胸膈上焦之谓。多因肺气不利,失去下行之能,气阻则水湿停聚而成痰饮上壅之势,这正如喻氏所言:“肺主气,行荣卫,布津液。水邪入之,则塞其气道,气凝则液聚。”由于痰饮聚积于胸膈,“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水精”以达清窍,故而眩晕目花,甚则头胀耳鸣。在临床上,如属气血亏虚,清窍失去荣养,同样亦能致眩晕目花、头胀耳鸣。两者主症相似,但其病机各异,前者多以胸脘满闷,不欲饮食,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或弦为特征;后者多以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心悸不安,失寐健忘,舌淡苔薄白,脉虚细为特征。属痰壅于上者宜通利胸膈、宣肺利气,以导湿下行。如属热痰内阻,又挟风火者,治宜清风火、化痰热之法。喻氏书载有旋覆花散、化涎散方剂。如误认为系气血亏虚而温补之,则邪无出路、闭门留寇,势必气壅痰阻、风火更甚,当然会导致眩晕目花、头胀耳鸣更剧。故而喻氏立第一律曰:“凡热痰乘风火上入,目暗耳鸣,多似虚证,误行温补,转锢其痰,永无出路,医之罪也。”   验案   某,女,56岁。山东夏津人。2009年5月5日就诊。   眩晕1年,近月来加剧,血压:165/95mmHg,曾服用人参归脾丸、六味地黄丸未效。诊时,眩晕以上午重,重则不敢抬头直视,伴轻微头痛,双耳鸣,腰膝酸痛。近半年食欲差,多在食后胃脘胀满,大便稀薄不成形,舌苔白腻,脉沉。   病机脾气亏虚,痰湿内停,清阳不升   治法:健脾气,化痰湿,升清阳   处方:半夏12g,白术15g,山药20g,天麻12g,川芎15g,枳壳12g,茯苓15g,党参15g,泽泻15g,莲子肉20g。水煎服,每日2次, 6服。   2009年5月12日药后眩晕明显减轻,再以前方继服6剂,后来见到该患者说,共服用12剂药眩晕至今未犯,只是耳鸣腰痛未减,后服用杞菊地黄丸减轻。   此案系痰湿内阻,清阳不升眩晕,所以应用健脾益气化痰湿法,痰祛阳升,则眩晕自止。虽然有肾虚,但此时若用补肾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类更助痰湿。所以喻氏说:“误行温补……医之罪也。”故先补脾气化痰湿,待痰祛再行温补方可。(王生 邱奕霏)

来源: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