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生在孕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阶段会导致孕妇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目前认为母胎之间存在的免疫不协调状态,子宫胎盘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敏感性增高,前列腺素合成失调,醛固酮失调及孕妇怀孕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了这些综合征的产生。在中医临床上归属于子肿子晕子痫等范畴。   陈宝贵教授认为,妊娠高血压根本病因病机脏腑机能失调,风火内生,痰瘀阻滞而成。病位主要在肾,同时涉及肝脾心肺。病机复杂,主要有虚、瘀滞、湿、痰火等,正虚邪实混杂,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难以一证概括,难以一方治之,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病机发展变化过程可概括为:①肝藏血肾藏精,妇人孕后,精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儿,易形成肝肾阴血偏虚的状态,若肝失所养,横逆犯脾,健运失职,则发为水肿。随着孕期的延长,阴血愈虚,肾精愈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以眩晕。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阴虚火炽,阳动化风风火相煽肝风内动则手足抽搐,热扰神明则昏不知人,是以发为子痫。②孕妇素体脾虚湿盛,加之孕后体内胎元渐长,易阻碍气机,使升降失常,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脾虚湿盛,日久聚液为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故为眩晕。若进一步发展,痰湿郁化火,痰火交炽,上蒙清窍,则昏不知人,气粗痰鸣,发为子痫。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滋补肾阴虚为主,与现代医学的解痉、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液灌流的理论是一致的。   典型医案   杨某,女,27岁,2016年7月6日就诊。诉头晕头胀明显,头顶如有盖压,双下肢水肿,记忆力明显减退,睡眠不佳,口苦咽干,现妊娠28周。舌暗红,苔黄,脉弦细滑,时测血压:150/90mmHg,有时达到170/100mmHg,妊娠期间特来请求中医治疗。   诊断:子痫子肿(肝肾阴虚)。   治则滋补肝肾。   处方: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加减: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山药20g,山萸肉20g,茯苓15g,生地15g,茯神20g,熟地15g,五味子5g,甘草10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6年7月20日二诊:治疗2周血压平稳,睡眠好转,双下肢仍肿。上方加泽泻15g。继服14剂。   2016年8月5日三诊:诸症好转,血压正常,嘱其改服二至丸六味地黄丸中成药,随访2月,至分娩未再复发。   陈宝贵教授临证考虑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以及患者的病情,运用二至丸六味地黄丸,不但能控制血压,还有利于胎儿的发育。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肾类中药可以增加雌激素、软化血管。本患者头晕头胀口苦咽干,脉弦均属肝阴不足,阳亢之兆。记忆力明显减退,睡眠不佳,属肾阴不足之象。舌暗红,苔黄,脉弦细滑,亦辨为肝肾阴虚。予以二至丸滋补肝肾,配伍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亏;二诊加泽泻茯苓健脾利水,缓解双下肢水肿。加茯神养心安神五味子五脏,诸药合用,药证相符,疗效明显。(张美英 寇子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