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干姜治疗少阴病,干姜辛热、守而不走,长于逐寒气,温脾胃散中寒;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是回阳救逆、散寒除湿之要药,二药配伍,一走一守,补中有发,其力精专。代表方:四逆汤。 病案举隅 患者钱某,男,32岁。2011年9月22日就诊,主诉:头晕2个月。现病史:2个月来,反复头晕,但欲寐,恶寒,四肢无力,偶有腰酸、耳鸣,无明显头痛,无视物旋转,原有血压偏低病史,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BP:84/60 mmHg。西医诊断:低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证属少阴,肾阳不足,气血亦损。治以温振肾阳,补益气血。处方:制附子(先煎)30 g,干姜9 g,炙甘草6 g,党参30 g,当归15 g。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煎服3剂后头晕已除,精神较振,BP:120/70 mmHg。仍守方继续服药,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 按语:《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为少阴病之提纲,指出少阴病的主症主脉,今又见舌质淡而恶寒,阳气衰危更为明显。四逆汤为少阴病之主方,理应用之,头晕血压低,则为气血不足,髓海空虚之象,故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也。正如程应旄所说:“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不必言已;阳明脉大,微者大反之,少阳脉弦,细者反之,沉兼微细,阴证足以。”故用温药治之。 结 语 张师临床运用附子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归其要旨,张师认为“用附子之必要条件即在振奋人体脏腑机能之衰沉,”并归纳用附子的主要指征:(1)恶寒、四肢不温。(2)脉沉、迟、细、微。(3)舌质淡、胖、苔白。张师又指出,虽然附子临床效果奇特,但不合理应用,不但不能取得疗效,往往还能产生毒副作用,所有临证时要掌握辨证要点,注意配伍恰当。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