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鳜鱼
出自《开宝本草》。
2.《纲目》:鳜,生江、湖中,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黑斑、采斑,色明者为雄,稍晦有力雌,皆有籫鬣刺人。厚皮紧肉,肉中无细刺,有肚能嚼,亦啖小鱼。夏月居有穴,冬月偎泥释,鱼之沉下者也。李廷飞《延寿书》云,鳜鳍刺误鲠害人,惟橄榄磨水可解。
生态环境:该鱼是我国特产。食物主要为鱼类、虾类等。
资源分布:分布于国内各江河、湖泊中。
生活性性,鳜鱼冬季不大活动,喜栖息于水域深处越冬。为典型的肉食鱼,1-2月间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常见的食物为鲫鱼、银等,其次为虾类。
养殖技术,2冬龄至3龄性腺成熟,从5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产卵期,产卵期间雌雄都停止摄食,分批产卵。孵化出的鱼苗,能作间歇性的向上垂直游动。
饲养管理,鳜鱼的饲养分池塘主养和套养两种。(1)池塘主养,以小型池为好,面积1-3hm2。池塘水深保持1.2-1.5m。鱼种放养前要清整池塘,清塘可将生石灰用少量水化开后趁热全池泼酒,每1hm2用量1800-25-250kg。清塘后10天即可进行放养,以放养规格较为整齐的鳜鱼种为好,放养量为每1hm27500-10500尾,重量750kg左右。放养前应先在池塘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饵料鱼。鳜鱼种放养以后,初期水位要浅,以后分期加注新水,一般10-2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30cm,夏季要勤换水,5-7天换1次,每次找水1/3左右。池中套养1龄鳜鱼种,最好再套养部分1龄鲤鲫鱼种,即供鳜鱼摄食,又可在塘内繁殖仔鱼。亲池套养鳜鱼以选择培育草、新鱼为主的池塘为好,最好是放养鳜鱼夏花。
《中药大辞典》:鳜鱼
体侧扁,呈纺锤形,背部隆起。体长一般25厘米左右。头大,略倾斜,下倾向前突出。上下颌、锄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其中上下颌的齿扩大成犬齿状。前鳃盖骨后缘成锯齿状,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部有2个棘。鳞细小,侧线弯曲,侧线鳞139~144。背鳍Ⅻ13~15,前部12根为硬棘;腹鳍17,位近胸部;臀鳍Ⅲ9~11;胸鳍、臀鳍、尾鳍均为圆形。体色棕黄,腹部灰白,自吻端通过眼部至背鳍前部,有一黑色条纹,第6~7背棘下通常有一暗棕色的纵带;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斑块和斑点,各奇鳍上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