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小大黄
出处:
始载于《藏药标准》。
实际拼音:
Xiǎo Dài Huánɡ
原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cm。茎直立,具短柔毛;基生叶宽卵形,长3-5cm,宽1.5-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有缘毛,上面无毛,有时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沿叶脉被柔毛;主脉粗壮,稍凸出;叶柄粗壮,与叶近等长或比叶片长,茎生叶1-2,较小;托叶鞘膜质。花序圆锥状,铗窄,分枝稀疏;花被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花梗细弱,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卵状三角形,翅狭窄,长约5mm,宽3-4m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坡灌丛、河谷阶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锥形,上面下细,表面黄褐色,长5-10cm,直径1.5cm,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味苦、涩。
性味:
苦;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