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梓白皮
梓(《本经》),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单叶对生或常3枚轮生,稀互生,具柄,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4~24厘米,宽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状3泼裂,裂片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全缘,上面暗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掌状脉5出,常带紫色,脉腋及叶片基部常具紫色斑点状的腺体,柄长9~17厘米,带暗紫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及分枝披疏毛或无毛;花萼2裂,裂片阔卵形,绿色或紫色;花冠黄白色,具数行紫色斑点,2唇形,前唇2裂,后唇3裂,裂片边缘成。极不规则波状皱曲;雄蕊5,仅2枚完全发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长圆柱形,长20~30厘米。熟时深褐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两端簇生白色长软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中华本草》:梓白皮
出自《神农本草经》。
2.《本草图经》:梓,今近道皆有之。《尔雅》云,椅、梓。郭理注云点口揪也。《诗·墉风》云,椅、桐、梓、漆。陆玑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别也。又一种鼠梓,一名核,亦楸之属也,江东人谓之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坡。陆玑云,其枝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鼠李一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uata G. Don[C.kaempferi Sieb.et Zucc.; C.henryi Dod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壤,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生物学特征 适应性较强,喜温暖,也能耐寒。土壤以深厚、湿润、肥沃的夹沙土较好。可利用边角隙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宽的畦,在畦上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7cm,插幅约10cm,施人畜粪水,把种子混合于草木灰内,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匀撒沟里,上盖草木灰或细土1层,并盖草,至发芽时揭去。培育1年即可移栽。在冬季落叶后至早春发芽前挖起幼苗,将根部稍加修剪,在选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各约2。3m开穴,每穴栽植1株,盖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种子发芽后,要注意扯草,苗高7-10cm时匀苗,每隔7-10cm,有苗1株,并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7月再行中除1次。第2年春季中除、追肥1次。移栽后的3-5年内,拇年都要松穴除草3次,在春、夏、冬季进行。并自第3年起每年冬季要适当剪去侧枝,培育主干,以利生长。在封林以后,即可不加管理。
性状鉴别 根皮呈块片状、卷曲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cm,直径2-3cm,厚3-5mm。外表面栓皮易脱落,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具细网状纹理。折断面不平整,纤维性,撕之不易成薄片。气微,味淡。
以皮块大、厚实、内面色黄者为佳。
梓茎皮含羽扇豆醇(lupeol),三十烷酸(2-对-羟苯基乙基)酯[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9-甲氧基-α-拉杷醌(9-methoxy-α-lapachone),阿魏酸(ferulic acid),6-阿魏酰梓醇(6-feruloyl catalpol),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α-拉杷醌(α-lapachone),9-羟基-α-拉杷酯(9-hydroxy-α-lapachone)[2],对0香豆酸(p-coumaric acid)[3]。
根皮含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 acid)和谷甾醇(sitostero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