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婷芬 王俊月 河南中医药大学 谢文英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一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现将笔者跟师临证中治疗
阴吹验案介绍如下:
阴吹之名,首见于《
金匮要略》妇人篇:“
胃气下泄,
阴吹而正喧,此
谷气之实也,宜膏发煎导之”。仲景认为
阴吹是因
阳明燥结,腑气不通,
胃气下泄,不走
谷道而逼走
前阴所致。然临床治疗不拘于此,后世多有发挥。陈素庵认为“此系
足少阴、
厥阴二
经血虚所致,失久不治,必至漏而
半产,宜
当归羊肉汤”。《
医宗金鉴》指出“若气血大虚,
中气下陷者,宜
十全大补汤加
升麻、
柴胡,以升提之”。《
温病条辨》认为“
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
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牛某某,女,29岁,工人,2015年1月8日就诊。患者体格壮硕,二胎顺产后第15天,
外感风寒,不慎受凉,
咳嗽流涕,伴见
阴道频频有气作响,因月子未出且母乳喂养,不欲服药,家人煮服
红糖水不效,2日后症状日渐加重,恐传染小儿,已停母乳,无奈就医。诊其
舌质淡,苔薄白,
精神尚可,轻触皮肤即得脉,向下稍减,左大于右,寸关尤甚,右手脉略细,断为整体
浮脉,略兼细象。
脉证合参,辨为
外感风寒为主,兼有气血亏虚。治当外散
风寒,内
补气血。处以
桂枝汤原方。 处方:
桂枝12克,
芍药12克,
生姜12克,
大枣15克,
甘草8克。诸药煮取600毫升,一次服用150毫升,喝稀粥半碗,盖被发汗至全身微微
发热,隐隐汗出,秋衣触之略潮为度。若不发汗,如前法再服,不论次数,直至汗出停药。 1月11日二诊:自述第1日服药2次无效,次日再煎600毫升,
产妇心急,一小时内喝完,半小时后汗出湿衣。自觉
感冒已愈,
阴道不再有气作响,然
精神略有不振,诊其
脉象,
浮脉已消,而渐有下沉之象,处以
芍药甘草汤原方3服。 1月15日三诊:诸症皆消,病愈。
浮脉属阳,其病在表。“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难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经》)说明了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的形象。外邪侵袭人体,
太阳为一身藩篱,首当其冲,
卫气奋起抗邪,充盛于外,故见
浮脉,这是最常见的
病机。
浮脉亦可见于瘦人或虚阳外浮。瘦人因皮下脂肪浅薄,而使脉形显露于外,此属正常生理
脉象。 由上可知,
阴吹之病,临床以
脉法辨
病机,
脉证合参确定
治则。患者产后体虚,《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产子后
胞宫最虚,
阴道松弛,
外感风寒侵袭,内使
胞宫恶露排出受阻,外使
阴道愈合受限,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气流乘虚而入,淅淅作响。看似为妇科
杂病,实由
外感触发,治当以
外感为主,而
内伤自愈。
外感风寒,以汗解之。发汗为攻邪之法,需谨慎使用,其程度要因人因时而论。
新产多虚,气血大亏,而
血汗同源,虽
外感风寒,医者一般不敢妄自发汗,再损
津液,恐生
变证。然“
有故无殒”,临床不可拘泥教条,需要时大胆用之。且患者体格壮硕,自述平素体健,观其
精气神俱足,两手脉浮明显,左手略兼细象,可知气血虽虚,但不严重,
风寒外邪才是其主要
病机,需以散
风寒为主。但考虑产后的特殊情况,不可
峻汗,却取
桂枝汤微发其汗。 方中
桂枝辛温发散,驱除外邪,
芍药酸寒收敛,滋养营阴,
相反相成;
生姜、
大枣补益
中焦,化生气血,顾护汗源;另加
甘草助姜、
桂,
辛甘化阳,助芍、枣酸
甘化阴,同时调和药性。本方使外证得之
解肌和营,内证得之
化气调
阴阳,为仲景群方之魁,正适用于产后体虚,
外感风寒不任重汗者。
产妇心急,多服汤药,脉渐有下沉之象可知
风寒已解,虚像渐露,过汗
伤阴,取
芍药甘草汤以救其阴。 临床时,既需要了解古人对
疾病的认知,取其
精华,又不可盲目照搬。诊断时需要
脉证合参把握
病机,治疗时又需攻邪有度,扶正有法,不可偏废。(韩婷芬 王俊月)
来源: 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