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的一种疾病。   子宫脱垂的症状   腰酸及腹部下坠感 尤其是患者在站立或劳动时,常感腰部酸痛及腹部下坠感,肛门阴道可下坠,卧床休息后好转。   阴道内脱出肿物 患者常自述有球形物自阴道内脱出,于行走、体力劳动时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自行还纳;当病情加重、脱垂时间久了,肿物越来越大,则必须用手还纳。病情继续发展,脱出的组织充血、水肿,则无法还纳,以致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行动而卧床。   阴道分泌物增加 由于脱出的子宫在外长期暴露和摩擦,使子宫颈角化过度、肥大、发炎、糜烂、溃疡和继发感染等,促使阴道分泌物增多,即白带增多,有时呈脓样或带血。

  月经改变 子宫的脱垂导致血循环障碍、局部淤血致使卵巢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月经失调。   排尿障碍 当患者大笑、剧烈咳嗽、体势用力时,因腹腔压力突然增加可引起尿失禁而尿液外溢。少数子宫脱垂患者会出现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另外,子宫脱垂如并发直肠膨出者,则可出现排便困难。   临床上将子宫脱垂分为三种:Ⅰ度:子宫脱垂多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注意休息即可恢复。Ⅱ度: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之外,而子宫体或部分子宫体仍在阴道内。Ⅲ度:指整个子宫体与宫颈以及全部阴道壁均翻脱出阴道口外。脱出物需用手回纳。   诱发子宫脱垂的因素多与分娩时不适当向下屏气用力、产后过早从事劳动、卵巢功能不良、生育过多、体质虚弱、习惯性便秘、盆腔组织先天发育异常等有关。西医学对此尚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子宫脱垂中医称谓“阴挺” “阴逆” “阴脱”,俗称“吊茄子”。其病机为产后劳动过早导致劳倦伤脾,气虚下陷,收摄无权;或因分娩时处理不当,伤损胞络胞络失系;或产育过多,房室所伤,肾气亏虚,冲任不固;或素体虚弱,老年久病,便秘努责,失于固摄所致。针灸对子宫脱垂的治疗效果不错,不妨一试。   针灸操作方法   针灸方法是取百会穴,维道子宫次髎穴。令患者排小便后取舒适仰卧位,全身放松,腹式均匀呼吸。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无菌芒针以小于15度角针尖指向子宫穴方向,由维道进针子宫穴透刺,待得气后,术者手持针柄不放,由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棉线样向前搓动至食指端(以感针下沉紧并可感到肌肉缠绕针体为度),接着施以快速、轻巧地提拉抖动手法10余下,强度则以患者可耐受,自觉阴部和小腹部有抽动感、子宫有上提感为度。留针10分钟后,术者手持针柄,拇指向后,反向捻针待针下有轻松感时缓慢起针,并以消毒棉球按压片刻。   患者休息5分钟改为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次髎3寸,当患者自觉小腹内有沉胀或酸麻感时,施以小幅度捻转平补平泻法,将中间剪有小圆孔的硬纸片由毫针针尾套于针柄上,平放于针刺部皮肤上,取长约1厘米的一段纯艾炷,插于针尾部用线香由其底部点燃,令炷自燃成灰后,再取一段纯艾炷如前法插于针尾部点燃,施温针灸5~10个艾炷后起针。   起针后将百会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术法教给患者家属,令其自行在家施艾条温和灸15分钟(右手如持笔写字状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处,点燃的艾条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施灸,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每日一次,连续20次1疗程。   针灸取穴原理   百会穴属督脉,位于巅顶,艾条温和灸可升提下陷之中气,符合“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治疗原则。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可加强维系带脉固摄胞宫之功;子宫穴乃经外奇穴,是治疗阴挺的经验穴。维道子宫并施以滞针手法,虽然仅用一枚芒针,其临床效果也毫不逊色,符合“选穴少而精”的原则。次髎穴位于腰部,腰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宫,有“一源而三歧”之说,在次髎穴处针灸可调理冲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使冲任之脉通畅,气血旺盛。该法治疗Ⅰ度、Ⅱ度子宫脱垂具有取穴少、疗效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易于推广的优势。对于Ⅲ度子宫脱垂患者可作为辅佐方法与其他方法综合治疗。   治疗期间指导病人做提肛练习,积极治疗引起腹压增高的病变,例如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等。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切勿过于劳累,不宜久蹲及从事担、提重物等体力劳动。(蔡晓刚)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