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家中,翻阅藏书,忽一册家父门诊记录跃入眼帘。乃细品读,几则医案理法方药很有新意,逐记录之,以图自勉。

吐血

刘某,女,32岁。近2日吐血频频,色鲜而红,胸闷憋气。舌质红降,脉弦而数。其人素日消瘦面红,易怒;月经先期,量多有块。

此为血府有瘀,瘀久化热,热逼则吐血,自然之理也。

方药:生地30克,熟地30克,丹皮10克,三七9克,穗炭9克。3剂,水煎服。

二诊药服完,吐血见瘥。前方加阿胶12克,白茅根18克,继服3剂。吐血止,病向愈。

按:吐血者,血热为多,为多数医家所共识。《济生方》云:“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之上,乃吐也。”

本案所用方药,药精力雄,为家父治疗血热妄行吐血的经验方。方中生地凉血清热,滋阴生津熟地滋肾养血,一清一补为主药

丹皮凉血止血,与生地配合,可清营血分,增强诸药入血分止血的作用。因本方是一张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方,对气火亢盛,血热妄行,或阳虚火旺,灼伤血络所致者,均有良效。

经行荨麻

米某,女,38岁。因3年前,产后去户外乘凉,回房后即感全身不适,继而周身皮肤起不规则疙瘩。此后每逢月经来潮,全身即出现成片小包,大小不等,痒甚,有虫行咬之感,灼热难忍;经停一二天,其痒块即消。经色暗红,量少黏稠,腥且臭,带下量多质黏稠,臭秽,喜食冷饮之品,面色潮红,舌红苔腻,脉弦而数。

此属产后气血骤虚,风热之邪外袭,血热内郁所致。治当养血祛风,清热止痒。

方药:当归15克,生地30克,赤芍12克,川芎9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生石膏30克,薄荷6克,麻黄5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经前连服5剂。

患者连服2个经期,10剂药后,经期荨麻疹即行痊愈,未再复发。

按:产后经期血行于内,气虚于外,卫外不固,风邪多由皮肤而入,使气机失于疏通,不透达于表,使湿郁皮毛肌肉之间而发病。中医认为:“治风先和血,血行风自灭。”风和则血静,表里通畅,经络疏通,风热邪去,安得再有荨麻疹之虑。

经行浮肿

邓某,女,34岁。每次月经前2天,颜面及四肢浮肿,重时伴有双手痒,胸胁满闷,情志易怒,食欲不振;月经暗红有块,迟滞不畅,经期少腹坠胀不舒,素日白带量多。观其舌质暗红而润,脉沉有力。

此症实属经行之际气血壅滞,流通不畅,水湿泛滥,溢于颜面四肢所致。治以理气行水调经化滞。

方药:香附12克,乌药12克,当归18克,川芎10克,大腹皮9克,苏梗10克,陈皮12克,木香10克,泽泻9克,猪苓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5剂后,经潮时颜面肿胀好转;嘱其下次月经前继续服原方3剂,并嘱其节制郁怒,以防复发。后患者每于经前服3剂,半年后停药,诸症全愈。

按:经前颜面及四肢浮肿,为妇人临床常见病症,多由忧思郁怒,气血失调,经行不畅,经络瘀阻,水湿逆上泛滥所致。治疗给予行气化滞之品,气行则郁散,水利则经调,经调则诸症悉愈。

肝郁胁痛

刘某,女,42岁。患胸肋疼痛达5年,体质消瘦,易怒急躁。医生建议其常服逍遥丸治疗,服后效果尚好,多在疼痛发作时服之,肋痛则缓。某日与邻居吵架,怒气伤肝,当即犯病,胸肋剧痛难忍。仍以逍遥丸服之,然痛反加剧,急来求诊。诊其脉沉弦略数,舌红苔白。

此为肝气横逆,肝火上炎气滞血瘀,因而疼痛不休。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5克,青皮15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5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二诊:疼痛已止,精神亦见缓和,饮食二便正常,病向愈。

按:肝脏在右而气行于左,怒则伤肝,肝气横逆,肝火上炎气滞血瘀,络脉受阻,况肝经布胁肋,故而胁痛不可忍。《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肋中痛,恶血留内”即此候也。

本案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滞下气,二药相伍,可和表里,又能升清降浊。白芍柔肝敛阴甘草益气,加郁金川楝子化瘀止痛,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茯苓利水,当归补血和血,共起舒肝解郁,化瘀止痛之功。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