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上,当许多儿童得了脾胃气虚、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或肺虚咳嗽,或阴虚口干渴等虚证时,中医师在给患儿开方时,一般不会象给成人开方那样,开出党参、人参等补气药,而是喜欢开一味叫“太子参”的补气养阴药,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有一个年仅5岁的儿子,天资聪慧,多才多艺,深得国君的宠爱。但这位王子却体质虚弱,气短乏力,动则气喘、弱不禁风,常常生病,宫中太医屡治无效。国君只好在全国各地张榜,悬以重赏为王子遍求补益之药。一时间,各地献药荐医者络绎不绝,但所进贡的补药大多为野山参、党参等大补之品,王子年幼,虚不受补,服用参类补药后虚火上升,面红目赤,病情反而加重。许多医生对此束手无策。
一天,一位来。6边远山村的白发老人到京城揭榜献药,声称献药非为重赏,而是为王子贵体,国家安定着想。国君召见老人时问道:“你虽有一片诚心,但王子已服过许多补药,均无效验,你怎么知道你献的药就会有效呢?”老人微笑着回答说:“王子年幼,体质稚嫩,难以接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之。我献的药,服后见效虽慢,但服百日必见疗效。”老人呈上的是一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王子按老人的嘱咐煎水服用3个多月后,气短乏力等体虚症状渐渐消失,身体丰满强健,不再容易染病。郑国国君看到王子身强体健,心中大喜,晋封其为太子,又急寻献药老人给予重赏,但此时老人已行踪难觅。国君又问老人所献何药,众大臣皆摇头不知。有一位大臣对国君建议说,此药有人参类药的补益之性,又拯救了太子之身,就称之为“太子参”吧。郑国国君于是就将这味中药命名为太子参。
太子参由于是中医儿科的常用补气养阴药,适合体弱儿童服用,故又名孩儿参、童参。它是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中医认为,太子参味甘性平,人肺、脾经,有补气健脾、养胃生津、补肺益阴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体虚乏力,食少倦怠,肺虚咳嗽,自汗少气,心悸,津伤阴虚口渴等症。由于太子参药力平和,是一味缓补之品,目前已被国家卫生部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录”,成为一味药食两用的补益佳品。 杏 林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