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 李春生常以脉诊的迟紧和腹诊的寒凉、温热来判断寒热。曾忆有一患者,脉迟紧,李春生立即说脉迟紧有寒;还有一患者腹痛,李春生查以腹诊,一摸小肚子为寒凉,给予温热方药,令笔者印象深刻。现举二医案述之: 医案 患者汪某,男,61岁。2010年10月20日初诊。诉胃脘疼痛已2月余,饮水后发作,心下顶胀,肠鸣有声,胸闷,有时心悸,二便正常。既往有心房纤颤史,慢性浅表性胃炎史,腔隙性脑梗死史。 检查:舌淡紫,苔白腻,脉结代。心脏不大,心率100次/分,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快速房颤。肺肝脾(–),上腹触诊发凉,中脘穴压痛(+),触之有冷感,下肢水肿(+)。 诊断:胃脘痛。 辨证:此属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脾失健运,湿聚为饮,溢于肠,则肠鸣有声;饮邪凌心,则心悸;血瘀气滞互结于胃,胃之小络引急,则胃脘痉挛而痛。 治则:温化寒饮,活血止痛。 处方:苓桂朮甘汤合丹参饮加味:茯苓15g,桂枝10g,白朮12g,炙甘草8g,丹参15g,砂仁6g,檀香10g,泽泻1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200mL。 2010年10月27日二诊:服药后胃痛减轻,进水后亦未发作胃痛,脘胀亦减,肠鸣减少,下肢已不肿。但睡眠不佳。BP:150~160/80~100mmHg,舌淡紫,苔白腻,脉结代。治守前法。处方:原方加酸枣仁15g,生姜10g。煎服法如前,14剂。 2014年11月10日三诊:服药后胃痛两年未发作,睡眠好转,心悸改善,无头晕,大便头硬后软。近日再次出现头晕,上腹部不适,流泪,因而来诊。BP:120~160/84~90mmHg,舌淡紫,苔白,脉沉结。给予中药观察。处方:照2010年10月27日方加槐花10g,桃仁10g,木贼10g。14剂。煎服法如前。 疗效评定胃痉挛疼痛为临床控制,慢性心房纤颤为显效。 患者胃脘疼痛,进水后发作,心下顶胀,肠鸣有声,苔白腻,上腹触诊发凉,中脘穴压痛(+),触之有冷感,此属中阳不足之痰饮病,心下顶胀即《金匮要略》所云:胸胁支满,方用苓桂朮甘汤加减。胃脘疼痛,舌淡紫,脉结代,为有血瘀气滞,需合丹参饮:用丹参活血化瘀止痛,其中檀香、砂仁,调气温胃畅中,以加强温煦中阳之功。加泽泻以利水渗湿,帮助解决冒眩和下肢水肿症状。二诊用酸枣仁,养心安神,针对睡眠不佳症状;加生姜,辛温,有散寒温中、化痰和胃之功。三诊加槐花,有清肝泄火之功;加桃仁,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之功;加木贼,疏散风热,止泪出。本品有较明显的扩张血管、降压作用,并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使心率减慢。三味合起来有清肝火、润肠、降血压之效。投方与病症相符合,因此能收到较好疗效。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